1 PICC操作流程的安全管理
在PICC操作之前,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及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PICC置管。同时检查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最合适的穿刺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在PICC操作过程中,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铺好无菌洞巾。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穿刺成功并避免损伤血管壁,置管过程中需缓慢送管,避免过快导致血管痉挛或送管困难。导管置入后需妥善固定,防止导管滑脱或移位,通过X线或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否正确(如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2患者安全教育
做好PICC各阶段的健康和安全教育,内容如下:①置管后24h内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外展、屈肘,可做握拳运动。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勿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潮湿时,及时更换。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红肿、热痛,如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或护士。对透明贴膜过敏的则相应缩短换药时间。③携带PICC导管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体育锻炼,但避免该侧手臂负重,忌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置管侧忌测血压。④携带导管患者可以淋浴,避免盆浴。淋浴前用小毛巾加大号的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2~3圈,沐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如有浸水请专职护士更换贴膜。⑤治疗间歇期每7天对导管进行1次维护,为患者安排好出院后导管维护的时间。⑥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套袜,预防导管脱落。⑦出院患者每人携带一份PICC维护手册和健康宣教单,并附有本单位的联络方式及联系人,以便可以随时联系。
3 PICC导管并发症的安全管理
(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属于十分常见的PICC导管并发症类型,主要由于导管扭曲、封管方法不正确等引起。预防措施为置管后使用正压输液接头,输液前后均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进行脉冲式冲管,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输注血制品、脂肪乳后均进行冲管。每日检查外露导管和患者体位,导管扭曲时,应解除扭曲和打折,重新固定导管,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输液速度明显减慢时,应查明原因,若证实为堵管,则根据阻塞的部位进行导管疏通,包括注射器回抽法、尿激酶负压技术溶栓法等。
(2)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①严格无菌操作。②严格执行PICC维护流程。③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及消毒方法。④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患者发生穿刺部位红、肿、热、痛,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患者若出汗多,贴膜潮湿、卷边时应随时更换。⑤拔管时要严格对针眼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3)导管移位和脱出。导管移位是指导管移动距离超过0.5cm,但没有丧失功能;导管脱出则是指导管因意外移动或脱落,而导致不能再使用。预防措施:严格执行PICC维护流程,妥善固定,检查贴膜牢固性,以牵拉时有无松动为准。
(4)过敏反应。发生过敏时,应寻找致敏原因,避免继续接触,可使用洗必泰+生理盐水换药,每2天1次,局部使用抗过敏软膏,贴膜固定导管于纱布上,用纱布替代皮肤。,为防止导管脱出,皮肤过敏痊愈后还需继续带管的患者应再次采用贴膜固定导管。
总之,PICC因其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穿刺成功、留置导管后,并发症的预防离不开细致安全的导管护理。因此当前应通过PICC安全使用规范操作、维护、出院教育等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降低相关并发症,保证PICC使用的有效率和化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