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药物维持治疗:如何帮助阿片类药物成瘾者重返社会
2024-07-12 09:34:53
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阿片类药物成瘾,作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成瘾问题的认识加深,药物维持治疗(特别是美沙酮维持治疗,简称MMT)已成为帮助阿片类药物成瘾者重返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物维持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其如何助力成瘾者重建生活,重返社会。 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严峻挑战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等,具有强烈的成瘾性和依赖性,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严重损害。成瘾者不仅面临身体健康的急剧恶化,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肝肾功能受损,还常常陷入精神崩溃、社交孤立和家庭破裂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阿片类药物成瘾往往与违法犯罪活动紧密相连,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药物维持治疗的基本原理(一)定义与背景

药物维持治疗是一种基于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通过长期提供适量的替代药物(如美沙酮),减轻成瘾者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减少因滥用毒品引发的健康问题、死亡及违法犯罪行为,最终促进成瘾者回归社会。这一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已被证明是控制阿片类成瘾和减少相关危害的有效手段。

(二)美沙酮的作用机制

美沙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二类麻醉药品。它能够有效缓解阿片类成瘾者的戒断症状,降低对毒品的渴求感。美沙酮口服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且一次服用的作用时间长达24-36小时,有助于成瘾者维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减少复吸风险。 三、药物维持治疗的具体实施(一)治疗对象的筛选

并非所有阿片类药物成瘾者都适合接受药物维持治疗。根据相关规定,接受维持治疗者需满足以下条件:经过多次戒毒治疗仍不能戒断毒瘾;年龄在20周岁以上(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瘾者可放宽年龄限制);为维持治疗机构所在县(市、区)居民或在本地居住6个月以上且具有当地暂住证的外地户籍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此外,申请者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包括公安机关的核准或维持治疗机构的评估。

(二)治疗过程与管理

1.药物治疗: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成瘾者每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量的美沙酮口服液。治疗初期,剂量需根据成瘾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尿检与监督:受治者在维持治疗期间需定期接受尿检,以确保其未继续吸食或注射阿片类物质及其他毒品。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心理与社会支持:药物维持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包括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成瘾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提供就业培训、家庭辅导等社会支持服务,促进成瘾者重新融入社会。 四、药物维持治疗的成效与挑战(一)成效显著

药物维持治疗在降低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毒品依赖、减少相关疾病和死亡、预防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以及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成瘾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重新获得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药物维持治疗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社会对成瘾问题的认知仍然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次,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此外,成瘾者自身的意愿和配合程度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如何促进药物维持治疗的普及与发展(一)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药物维持治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成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成瘾者的偏见和歧视。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治疗成瘾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治疗体系与资源分配

加大对药物维持治疗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建立更多的治疗机构和服务点,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覆盖面。加强跨部门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成瘾问题。

(三)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

鼓励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加强对成瘾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加强对成瘾者心理和社会干预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服务模式。

药物维持治疗作为帮助阿片类药物成瘾者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其意义深远且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医学上的治疗手段,更是社会关怀与人性温暖的体现。通过科学的药物管理、全面的心理干预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药物维持治疗为成瘾者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引导他们逐步走出黑暗,重归正常生活轨道。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