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看不见摸不着,那这些检查有多大的辐射量呢?要不要做这些检查呢?多久做一次合适?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就医患者,不清晰的认识制造了恐慌和焦虑。究竟射线威力有多大?需要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衡量人体在受到辐射时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的指标叫做辐射剂量,单位是mSv(读作:毫西弗)。下面让我们用数据来感受一下吧。 X射线检查 X线拍片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一次胸片:0.2~1.2mSv;腰椎正侧位片:约1.4mSv;腹部正位:约0.54 mSv;骨盆正位:约0.66 mSv。
常规诊断CT所致剂量:胸部为8mSv;腹部为10mSv;心脏冠脉成像为14mSv。
普通X线片相当于把面包压扁拍的照片,CT检查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每一片都可以摊开看。由于两者的成像方法不同,CT检查的辐射量比普通X线片可能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CT检查的辐射剂量仍在安全范围内。肿瘤患者可能要在1年中反复接受CT复查,其累积的剂量不超过100 mSv也相对安全,检查结束后不会有持续的辐射作用。 核医学检查 核素显像即通过静脉注射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称核素),由于核素是具有天然放射性,因此可形成射线对人体的内照射,根据检查部位和病情的不同,采用不用类型的核素及剂量。
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比CT大,但也只是超过日常天然辐射量的3-5倍,每年1-2次检查对身体影响不大。病人一次PET-CT检查接受的γ、X线两种辐射总剂量大约在7~10mSv左右。氟-18是一种超短半衰期的同位素,衰变很快,注射放射性药物2小时后约50%的剂量随尿液排出,在几个小时内就完全从人体内消失。通过多喝水,加速药物排泄,也可适当降低患者接受核素的辐射剂量。对于有适应症患者接受PET/CT检查的受益明显大于辐射风险,甚至获得挽救生命的机会。但切不可无限制滥用。 介入检查治疗 介入检查治疗是利用X线进行血管造影的一种影像技术,例如常用的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在其引导下做血管支架等。冠脉造影病人接受剂量为2.7-8.8mSv(与病情及操作人员熟练程度有关)。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式的不同,辐射剂量差异较大。
四、公众个人接受辐射标准
辐射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如地表辐射、宇宙辐射等,通常约2-3mSv/年;手机有辐射,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有辐射(0.2mSv/年),戴夜光表有辐射(0.02mSv/年),乘飞机有辐射(0.01mSv/2000公里);如果每天吸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5 mSv,远高于大多数医疗辐射剂量。
为防止随机效应,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公众中个人受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mSv。
由上可见,目前就医所做的合理放射学检查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如果检查频率过高,产生辐射危害的累积效应(尤其是敏感部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我们权衡射线检查频率是否过量应把握以下原则:
1、尽量使用无辐射的检查;
2、不可滥用或盲目重复检查;
3、当病情变化对预后影响较大时,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射线检查以延误病情;
4、尽量避开对射线敏感的器官,例如眼睛、甲状腺、性腺、乳腺。儿童尽量避免无重要意义的CT或X线检查。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比如做胸部CT检查时穿铅裙等防护措施将个人受照剂量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让我们正确认识电离辐射,合理运用电离辐射为我们带来的医疗进步,懂得射线防护方法,有的放矢捍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