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诊科护理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家属的桥梁
2024-07-12 10:06:35
作者:莫茜
作者单位:宾阳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
在医疗体系中,急诊科作为救治生命的前线阵地,每分每秒都上演着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在这里,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更需掌握高超的沟通技巧,成为患者与家属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有效的沟通不仅能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还能在紧急情况下促进医患间的信任与合作,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本文旨在科普急诊科护理中的沟通技巧,探讨如何构建这座连接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坚固桥梁。 一、理解急诊情境:沟通的前提 1.1 急诊室的特殊性急诊室环境嘈杂、紧张,患者病情往往急重且多变,这种高压环境对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手段,更是情感支持的体现。 1.2 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伤害,患者及家属往往处于极度恐慌、无助和焦虑之中。他们渴望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也需要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因此,急诊科护士在沟通时需充分考虑这一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沟通策略。 二、建立信任:沟通的基础 2.1 初次接触的艺术主动介绍:第一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职责,这有助于建立初步的信任感。

倾听为先: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关注,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

同理心表达:理解并认可患者及家属的感受,用“我明白您现在很担心……”等语句表达同理心。 2.2 保持专业与亲和力并存专业解答:对于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专业解答,避免使用过多医学术语。

温和态度:即使面对紧急情况,也要保持冷静、温和的态度,避免传递负面情绪。

持续关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持续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有效沟通的策略:信息的传递与接收 3.1 信息传递的清晰性简洁明了:在解释病情、治疗方案或注意事项时,尽量使用简短、直接的语言,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

重复确认:对于重要信息,如药物使用、检查安排等,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重复确认,避免误解。

视觉辅助:利用图表、模型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复杂信息。 3.2 接收反馈的敏感性开放性问题: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患者及家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有哪里不舒服吗?”

非言语观察:注意观察患者及家属的非言语信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些往往能反映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积极回应: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应给予积极、建设性的回应,展现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四、特殊情境下的沟通技巧 4.1 病情危重的沟通坦诚相告:在患者病情危重时,应坦诚地告知家属病情严重程度及可能的风险,同时提供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情感支持:给予家属充分的情感支持,如握住他们的手、给予拥抱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团队协作:与医生、其他护士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向家属展示团队的专业性和协作精神。 4.2 沟通障碍的处理语言障碍:遇到语言不通的患者或家属时,应及时寻找翻译人员或利用多语种沟通工具。

认知障碍:对于认知能力受损的患者,可通过简单的指令、图示或家庭成员的协助来进行沟通。

情绪失控:当患者或家属情绪失控时,应保持冷静,给予理解和安抚,必要时请心理科医生介入。 五、持续改进:沟通质量的提升 5.1 反思与总结个案分析:定期对典型案例进行复盘分析,总结沟通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患者及家属对沟通服务的反馈意见。 5.2 培训与学习沟通技巧培训:定期组织沟通技巧培训,邀请专业讲师传授先进理念和方法。

案例分享会:鼓励医护人员分享自己在沟通中的成功案例和心得体会,促进经验交流。

心理调适课程: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调适课程,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急诊科护理的沟通技巧不仅关乎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关乎患者和家属的切身感受与信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急诊科护士可以掌握更加全面、深入的沟通技巧,成为患者和家属在紧急时刻最坚实的依靠。医院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共同推动急诊科护理事业的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