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性胸痛之心肌梗死
2024-07-12 11:41:50
作者:罗建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中医医院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心病中最危重的类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口老龄化、运动量减少使得心梗发病率有增无减。在中老年人群中大多是因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梗,在青年人群中正常的冠脉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熬夜导致血栓高负荷或血管痉挛而发病。其病情凶险,发病后需要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等严重后果。 

一、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在冠脉的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当斑块不稳定破裂会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梗的发生。通常在管腔狭窄达50%可出现劳累后心绞痛,狭窄达80%可出现静息心绞痛。

2.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冠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脏做功,增加心肌耗氧,是不容忽视的病因。

3.高脂血症:以低密度胆固醇危害最大,它会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参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是中老年人群心梗发病的罪魁祸首,医学上没有高脂血症就不会有冠心病这一理论仍在沿用。

4.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其高糖毒性易发生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左或右冠脉单支血管弥漫病变,甚至多支病变,其远期生存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减少。

5.肥胖:体重指数>28称为肥胖,尤以腹型肥胖危害最大,常与高血压或糖尿病伴行,导致冠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提高,从而造成心梗的发生。

6.吸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加速冠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痉挛,成为心梗发病的加速器。

二、症状

1.胸痛:典型症状是一种持续不缓解的胸痛,被患者描述为前所未有的严重胸部不适,多于凌晨、运动、饱餐、情绪激动时发病,大多呈压榨或沉闷感,像重物压在胸部,发病时间30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不能缓解,含服曾经有效的药物如硝酸甘油也不能完全缓解,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及面色苍白,个别会有濒死感,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肩、背、上肢、上腹。

2.呼吸困难:可作为首发症状,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患者可无明显胸痛,感觉呼吸急促,常伴皮肤湿冷,通常是并发左心衰所致。

3.心律不齐:大多发生在发病后1-2天,左冠脉病变大多会因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右冠脉病变大多因影响窦房结、房室结血供会出现缓慢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三、治疗方法

1.基本自救:如果怀疑心梗,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避免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可以含服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片扩张冠脉,可部分缓解胸痛。

2.医护干预:吸氧可增加血氧含量;药物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凝血药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交感神经兴奋药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抗心肌重塑药贝那普利等,以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坏死面积,为下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并改善预后。

3.再灌注治疗,也称血运重建:是心梗抢救的核心部分,即开通冠脉,恢复血流,包括溶栓、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需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挽救缺血濒死心肌,减少心肌坏死。

⑴溶栓:其适应证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主流药物有重组人尿激酶原和阿替普酶,通常在发病3小时内溶栓效果最好。

⑵介入治疗:即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对于引发心梗的罪犯血管早期行介入治疗是挽救濒死心肌的主要方法,通常以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主,以减少梗死面积。

⑶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代表患者冠脉病变更加严重,已不适合行介入治疗术(PCI),需行开胸手术在病变血管的近远端施行搭桥建立桥血管,以恢复病变冠脉的远端供血。随着PCI技术的进步,CABG应用有下降趋势。

四、预防方法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心梗至关重要,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制饮酒,大便通畅,心情愉悦,适当运动等。

2.控制好病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等,需要及时治疗,避免或延缓冠脉粥样硬化以减少患心梗的风险。

五、结语

心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重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控制好病因,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如果出现心梗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接受专业的治疗是减少心衰、猝死的唯一方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