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春期保健:从10岁开始到19岁末,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期,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1—2年。青春期迅速的体格生长与身心发育成熟不相一致,营养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物质滥用是常见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其身心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为这些10-19岁年龄段的少女提供保密、不加评判、热情关爱的服务。
加强健康教育,青春期保健聚焦健康与行为问题。核心要点:自我保健,了解身心特点,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营养与心理卫生指导:均衡饮食,适时教育引导健康心理与性格。了解经期生理现象,注重经期卫生与保暖。加强HPV疫苗接种教育。通过性教育,少女了解性生理与心理知识,正确处理性发育问题,减少非意愿妊娠,预防性传播疾病。
2、生育期保健:妇女一生中工作、生活和性活动最积极、活跃的阶段。维护生殖功能,促进健康孕育,减少非意愿妊娠,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定期进行妇女疾病的防治,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不断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综合防治模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对妇女健康意义重大。具体包括:
常用的节育方法有:宫内节育器;甾体激素避孕药;紧急避孕法。
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有:人工流产;药物抗早孕;中期引产;女性绝育术;
计划生育爱心助孕行动,援助特殊家庭和不孕不育家庭,让家庭自愿享受助孕服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咨询等,帮助育龄夫妇选择适合的避孕方法,预防非意愿妊娠。通过多渠道领取免费避孕药具,保持适当生育间隔,保护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
3、围产期保健:为孕产妇和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进行一系列保健措施,涵盖 孕前、孕期、分娩、产褥期、哺乳期,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生育指导服务、叶酸增补、产前筛查、筛查高风险孕产妇干预诊断、地中海贫血防控、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致盲性眼病等新生儿视力障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不断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连续服务,早筛、早诊、早治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更加完善。
围产期是妇女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期,需要社会和家庭支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优化产科儿科资源配置,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强化孕产妇健康管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知晓率;开展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管理流动孕产妇保健;通过孕妇学校等方式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定期产检,监测胎儿生长发育,重视孕期营养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治,促进安全分娩;关注产后康复,保障母婴安全。
4、围绝经期保健:围绝经期指卵巢功能衰退至绝经后1年内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征。一般40-60岁,约8—12年。此期妇女经历生理过渡,激素改变常导致精神状态改变,如悲观、忧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同时,盆底功能障碍和激素水平变化增加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
积极了解围绝经期保健知识,重视自我保健;饮食生活规律,坚持锻炼,消除恐惧,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通过心理辅导顺利度过;同时使家庭和社会给予更年期妇女更多关心、安慰、理解和支持。
5、老年期保健:人口老龄化,身心健康与长寿并重。生理的明显变化带来心理及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老年期的妇女较易患各种身心疾病:萎缩性阴道炎、子宫脱垂和膀胱膨出、直肠膨出、妇科肿瘤、脂代谢混乱、认知功能障碍等,应定期体格检查,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应用激素类药物。
对妇女的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通过预防、普查、监护和保健、管理,增强 “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弘扬妇幼健康文化,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这就是广泛宣传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