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54岁,打篮球后出现右小腿疼痛,遂于某医院就诊,超声诊断为右小腿跖肌腱及腓肠肌内侧头腱腹交界处断裂伴积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12天后,小腿疼痛感并未缓解,反倒加剧。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再次就诊,医生考虑是否有血栓形成,行右下肢静脉彩超,超声结果示:右侧胫后静脉、腓静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于是口服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治疗后一段时间疼痛明显降低。为什么运动后容易导致网球腿呢?何为网球腿呢?为何又会有血栓形成呢?今天我们来谈一谈。
什么是网球腿
网球腿于1833年由Powell提出,最初网球腿单指小腿跖肌腱断裂。但后来,学术研究发现单独跖肌腱的损伤很少发生,常常伴有腓肠肌内侧头损伤或者比目鱼肌损伤,现已将小腿三头肌损失所导致得一系列临床表现统称为网球腿。网球腿大多发生于膝关节伸直突然蹬地起跳时,而这个动作多发生于网球运动中,故称为“网球腿”。然而临床发现网球腿并不仅仅发生于网球运动中,其他运动也可导致,比如:打羽毛球、踢足球、赛跑、跳远等,甚至走路也能导致网球腿。受伤者常常突然感到小腿后方受到打击或者“中弹”似的,而被迫终止运动,有时还能听到“砰”的一声肌腱断裂的声音,就医时患者自诉小腿下段后侧痛、跛行、抬脚疼痛,并常有一明显压痛点,大多数为网球腿。
为什么走路都会导致跖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损伤?
那就得从它们解剖特点说起啦!跖肌是一块退化的肌肉,不少人都没有呢!跖肌跨越了膝关节及踝关节,向上起始于股骨外上髁腓肠肌外侧头的上方,走行在小腿后侧的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止于跟骨内侧或附着于跟腱。再来看看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位于小腿后侧,皮下便为腓肠肌。腓肠肌属于羽状肌,也是跨越了膝关节及踝关节两个关节,向上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起自股骨内、外上髁的后面,向下与比目鱼肌走形汇合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腓肠肌内、外侧头及比目鱼肌共三个头,故又称为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是我们站立、跳跃、走路、缓冲震荡等非常重要的一组肌肉。而跖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关系密切,小腿肌肉的解剖特点就决定了在用力伸膝,突然提踵蹬地的一刹那容易被拉伤,导致部分或完全撕裂,形成网球腿。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包括浅静脉及深静脉,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可以看到的浅表静脉;深静脉系统主要包括髂总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腓静脉等。血栓是指血液在管腔内不流动,发生了血管管腔堵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果发生血栓,可通过下肢深静脉系脱落至心脏,并通过心脏泵入肺动脉导致最严重的肺栓塞。以下情况容易导致血栓:1.血流速度缓慢,下肢比如骨科病人、受外伤的病人或者长期卧床的病人,该类病人下肢活动少,肌肉收缩不频繁,这种情况下血液流动比较缓慢,容易形成血栓。2.凝血因子异常,这类大多见于血友病、先天性凝血椅子障碍,或者是肿瘤、血友病患者等,该类病人常凝血功能异常,易致血栓。3.血管壁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血管穿刺、骨折或手术致血管内膜挫伤或者断裂。血管内皮具有一种抗血栓的功能,遭到穿刺破坏之后,容易在破坏部位形成血栓。
白某可能是因为网球腿后制动下肢活动比较少,肌肉收缩不频繁,血液流动缓慢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
如果大家网球腿治疗后疼痛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超声可以能够清晰显示肌肉软组织内部结构及层次关系,可以客观、准确的判断肌肉、肌腱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还可以实时快速的观察下肢静脉管腔情况,如有血栓,可动态追踪血栓溶解情况,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