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儿童中非常多见。病程8周以内为急性期,超过8周为慢性。急性期未能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可迁延、转化为慢性。中耳积液影响患儿听力,在幼儿中,可造成言语发育迟缓,在学龄儿童中,则可因为听力不佳导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交流能力下降等问题。
二、为什么孩子会得分泌性中耳炎?
1、解剖学因素: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腔后方的鼻咽部相通,与成人相比,儿童咽鼓管具有短、平、直的形态特点,这使得细菌和病毒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引发感染。
2、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时最为显著,10岁后逐渐萎缩,故腺样体肥大常见于儿童;肥大的腺样体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同时,腺样体可做为致病菌的潜藏处导致中耳炎的发作。
3、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对于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孩子们经常会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这些感染很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到中耳,导致中耳炎。
4、变态反应:一些孩子有变应性鼻炎,可因鼻炎导致咽鼓管咽口黏膜水肿,引起咽鼓管不通畅而增加中耳炎的风险。
5、其他因素:小儿肌肉薄弱,软骨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腭裂等先天发育畸形、胃食管反流、被动吸烟、肥胖、内分泌疾病、哺乳姿势不当、过度使用安抚奶嘴也可能是诱发因素。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
耳痛:起病时可有耳痛。小儿常在夜间发作,哭闹不已,次晨耳痛减轻,一般持续1-2天,耳痛即消失。
听力下降:小儿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小儿如单耳发病,可长期不被家长发觉。
耳内闭塞感:此为成人患者的常见主诉,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描述。
耳鸣:部分患儿有耳鸣,多为间歇性。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及预防 1、急性期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儿童可持续1周。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合并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患儿,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种类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有严格年龄限制,建议至正规医疗机构开具。鼻腔分泌物多或者粘稠时,可以使用桃金娘油或桉柠蒎等粘液促排剂,促进分泌物排出,同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2、分泌性中耳炎有自限性,无症状、听力正常、病史3个月以内的患儿,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密切观察,不必急于手术;而病史超过3个月、伴有听力下降、中耳积液等情况的患儿则需接受手术;大于等于4岁的患儿如合并腺样体肥大,经医师评估后,可同期行腺样体切除术。
3、日常注意事项:培养孩子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原体进入呼吸道的机会。过敏体质的患儿,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室内环境卫生。饮食营养均衡、适当的体育运动、充足的睡眠,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总结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耳部疾病,可导致听力下降,家长们应了解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平时注意增强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患病时及时就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确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