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煎药前的准备
1.煎药器具的选择
不同的煎药器具对药效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小儿中药煎煮时最好选择砂罐、砂锅或者陶瓷罐,因为这些材质的器具不仅性质稳定,且导热均匀,可以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更好的提取出来。要避免使用铁锅、铝锅或者铜锅等金属材质的锅具,这些金属成分容易和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受到影响。
2.中药的清洗和浸泡
中药在煎煮前,要进行简单的清洗,目的是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清洗完毕再将中药放至煎药的器具中,加冷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时左右即可。如果是果实种子类的中药,可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为1小时。但需要注意,夏季由于气温较高,中药不宜浸泡过长时间,以免药物成分挥发或者变质。
3.水量的控制
煎煮药物前需要往煎药器具中加入适量的水,而水量控制也非常关键。一般加水量以水面淹没过中药2厘米左右为宜。如果中药质地坚硬、粘稠或者需要久煎,则可以适当增加水量;如果是质地疏松、成分容易挥发或者不能久煎的中药,则应适当减少水量,并在加压后让水面刚好没过中药即可。
二、煎药方法
1.掌握煎药火候
煎药时应先使用大火将其煮沸,这样可以充分提取药物中有效成分。等到药液沸腾之后,再改用小火缓慢煎煮,以免药液过快的蒸发,影响药物的浓度。在煎药的时候,要定时对药物进行搅拌,使其受热均匀,从而保障煎药的质量。
2.煎药时间及次数
一般小儿中药的煎煮时间较短,但具体需根据药物种类及小儿年龄来定。一周岁以内的小儿,一般将药液煎至小半碗即可;一周岁至7周岁的小儿,一般将药液煎至大半碗即可;而7岁以上的小儿,药液则应煎至一碗。如果是解表清热的药物,需用猛火煎煮,滋补的药物应慢火熬煎。中药一般煎两次,首次水开后继续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次煎则在水沸后再煎半小时。滋补中药可以复煎两次,而清热解表药一般只煎一次。
3.特殊煎法
中医根据对小儿的诊断,有时候会在处方中注明药物的特殊煎法,比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以及冲服等。家长在煎药之前一定要明确药物煎法,以此保障药物的疗效。比如先煎的药物需要煎半小时后再和其他药物同煎;后下的药物要在其他药物煎好前的2~5分钟放入等。
三、服药方法
1.掌握药液适宜温度
小儿中药一般讲究温服,也就是药液温度不能过冷或过热。药液过冷容易刺激胃肠道,导致肠胃不适,药液过热则容易损伤口腔黏膜。家长应先试下药液温度,确保温度适宜再给小儿喂服。
2.服药时间
根据小儿病情及药物种类的不同,服药时间也会不同。通常中药适合在饭后半小时服用,这样可以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如果需分次服用的中药,应先将药液混均匀后,再分次服用。
3.喂药技巧
由于中药一般都有很浓厚的味道,且每次服用量都比较大,因此小儿很难接受,因此家长在喂药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切忌直接捏着小儿的鼻子强行灌服,否则可能导致药液吸入到气管及肺内,增加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风险。如果小儿年龄稍大,则应积极鼓励其自行饮服。如果中药相对苦涩,可以在其中加入少许的蜜枣或罗汉果来调味,或者分成少量多次服用。喂药前小儿不宜吃的过饱,以免服药时呕吐。
四、注意事项
1.妥善保存药物
煎好的中药液要妥善保存,避免收到污染或变质。一般可以放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服用时加热一下即可,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应尽早服用完。在服用前,要检查药液是否有异味或者变质情况,如有存在异常,则不能服用。
2.观察用药反应
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服药前后的反应,如果服药时有任何不适或者异常反应,比如恶心、呕吐等,要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
以上就是小儿中药煎服的方法,合理煎服中药并服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促进小儿尽早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