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内镜下切除息肉
内镜下切除息肉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将内镜(如胃镜、肠镜等)伸入体内,在内镜直视下找到息肉。利用特殊器械,如电切刀、圈套器等,将息肉完整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去除息肉,预防恶变。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面对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患者难免会感到紧张和焦虑。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手术的过程和安全性,让他们了解这是一项成熟且相对风险较小的治疗方法。比如,可以告诉患者:“就像我们打扫房间一样,医生会通过内镜这个‘小扫帚’,轻轻把息肉这个‘垃圾’清理掉,而且不会对您的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2.肠道准备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术前,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饮食调整和肠道清洁。一般来说,术前 1-2 天患者需要进食少渣或无渣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手术当天需要服用肠道清洁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以排出清澈无渣的水样便。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确保肠道准备充分。 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近一周内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华法令等药物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出血性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等。对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需要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其他准备 术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同时,要指导患者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假牙、手表、项链等。
三、术中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手术的具体要求,协助患者摆好舒适且利于操作的体位,通常为左侧卧位。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时刻留意患者的体位是否保持正确,有无因不适而产生的移位。比如,当患者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身体麻木时,护理人员要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轻轻帮助患者调整肢体位置,以提高其舒适度。
2.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如同人体健康的信号灯,术中持续、密切地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至关重要。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如心率突然加快、血压急剧下降等,护理人员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将情况告知医生,并迅速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配合医生。手术室内,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时刻准备为医生传递所需的器械和物品。例如,当手术中出现少量出血时,护理人员要迅速而准确地将止血器械递给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处理。
四、术后护理
1.饮食护理
一般来说,术后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情况等来决定禁食的时间,遵医嘱予禁食,并给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解除进食后,可以逐渐从流食(如米汤、果汁)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面条),再到软食(如馒头、蔬菜)。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粗糙、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肠道。比如说,“就像呵护新生的幼苗一样,我们要给肠道一个温和、舒适的环境来恢复。”
2.休息与活动
术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也不能长时间卧床,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防止肠粘连。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这是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等,注意有无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等症状。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出血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穿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要观察患者有无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等症状。
(3)感染: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有无腹痛、腹泻等症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五、出院指导
1.饮食指导:出院后,患者仍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持均衡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2.定期复查:告知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息肉的复发或其他肠道病变。一般来说,术后 3-6 个月需要复查一次肠镜。
3.自我观察:嘱咐患者注意自我观察,如有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带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总之,内镜下切除息肉虽然是一项微创手术,但护理工作却丝毫不容忽视。只有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护理,以及出院后的指导,才能帮助患者顺利康复,让他们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