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日常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近些年,据临床数据统计,结石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肾结石作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治疗方式、预防措施等医学知识需要被大家熟知。肾结石疾病也是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主要是人体肾脏器官中存在“石头”,当发病时,令人疼痛难忍。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肾结石疾病的认知,本文主要围绕“肾结石的医学科普知识要知道”为中心进行科普,为大家提供参考依据。
肾结石疾病的诱发原因?
肾结石疾病主要是患者尿液在肾脏中逐渐形成的结石,当受到影响因素后,尿液中的成石物质浓度不断升高,或发生溶解度降低情况,久而久之,变回形成结晶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结晶不断增多并生长,最终汇聚成结石。根据临床发病原因统计,诱发肾结石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外界环境及气候因素:肾结石疾病一般多发于夏季,当天气温度过高,人体需要大量排汗,造成水分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尿液逐渐由稀释变为浓缩状态,再加上日照时间及日照度升高,人体内维生素D随着日照情况增加,钙含量也随之升高,与之而来的尿钙排泄增高,进而诱发结石。
2.日常饮食因素:每日饮水量不足,且日常饮食大量摄入高蛋白、高钠、高钙、低镁等食物,均会提高患肾结石疾病的风险,除此之外,部分人员居住在山区,常年饮用山泉水,山泉水中矿物质较高,长期饮用易诱发肾结石。
3.服用药物因素:部分人群在患有肾结石疾病前,通常有其他合并类型疾病,受到疾病影响,需要长期服用维生素C、头孢曲松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会提高患肾结石疾病的风险。
4.尿路因素:肾结石疾病主要是来源于尿液,当人体发生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及尿路异物等疾病时均会提高肾结石疾病的患病几率。
肾结石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哪些?
当患者患有肾结石疾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有腹部疼痛、尿血、恶心、呕吐、腹胀等,部分患者会有尿路感染症状,甚至会发烧发热。其中腹部疼痛程度通常与结石的大小及位置有关,当结石较大时,疼痛感觉较轻,可为隐隐作痛,当结石较小时,患者疼痛感知较重,一般疼痛发作时间在深夜,一旦发作患者将出现面色苍白等情况。尿血症状少数患者可肉眼观察到,绝大部分患者无感知。少数患者在患病后,可观察到在排尿时,有细小结石排出,则可确定为肾结石。
肾结石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临床上,治疗肾结石疾病可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及手术治疗。一般治疗仅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多喝水,多排尿。药物治疗可通过以下药物进行,首先应服用抗炎药物,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变化,再适当调整。当疼痛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时,可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除此之外,可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剂肛塞治疗,促进结石排出。中医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利湿为主,采用针灸等,达到镇痛效果。针对肾结石疾病较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开放式传统手术等,均可得到有效治疗。
肾结石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当患者患有肾结石疾病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你工作,同时还将影响肾脏功能,严重患者可诱发肾积脓等疾病,当结石较多,可造成无法排尿情况,久而久之,诱发肾积水,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肾衰竭。预防肾结石疾病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
1.每日增加水摄入,并增加排尿量,每日保证排尿3升。
2.综合饮食,制定饮食计划,保障营养均衡,避免过高或过低摄入某一种营养。
3.减少钠盐量摄入,控制在每天2克。
4.减少高嘌呤食物的食用,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5.控制体重,使体脂数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结束语
本次科普主要针对肾结石疾病开展,当患有肾结石疾病后,临床表现症状令患者较为痛苦,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及复发率,可通过大量饮水、大量排尿做起,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减轻患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