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发挥好基层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2024-06-21 15:48:14
作者:路素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基层中医通过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食疗、针灸等方法,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现代生活快节奏、环境变化等挑战需解决,以发挥基层中医优势,推动全民健康。

1、基层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背景

在古代,中医理论建立在"未病先防,已病治疗"的理论基础上。"治未病"即是指在疾病未发之前就采取预防和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将疾病转变为轻型。这是中医学派“防病未然”的健康理念,在世界公共卫生观念中,这个理念转化为“预防优于治疗”。

中医治未病理论背后的医学原理较多,包括病邪入侵预防,阳气存内,壮体抗外邪等。主要表现为养生保健、调整脏腑功能、加强身体抵抗力等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在疾病早期即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人体的健康。

基层中医有许多优势可以发挥治未病的作用。基层中医闻所未闻,可以通过观察、听、闻、问诊等方式,提前发现疾病端倪。基层中医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可以准确解读人体的微妙变化,为治未病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基层中医以人为本,积极推广中医健康理念,提高百姓的健康素养,为治未病打下良好基础。

在未来,深化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现代医学防病制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医学科的实践和应用,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振兴具有深远影响。

2、基层中医“治未病”面临的挑战

在基层中医实施"治未病"理念中,存在许多挑战。

首次挑战是理念的普及。"治未病"这一理念虽然源自古老的中医哲学观念,但在当代社会,其思想却未能广泛传播与理解。基层中医在推广"治未病"理念过程中,需要克服居民对这一理念理解难、接受难的问题,这是社会宣传教育的巨大挑战。

资源配备是另一大难题。资源的供给在很多基层地区并不丰富,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设备设施欠缺、中草药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都限制了基层中医发挥"治未病"优势的空间。

培训与教育的问题。对于基层中医人才,了解并熟练掌握"治未病"理念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系统还不够完善,这些都为基层中医开展"治未病"实践带来了难度。

社区参与程度的问题。"治未病"理念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推广和实施,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基层社区并未形成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健康氛围。

以上是基层中医在"治未病"实践中面临的具体挑战,这些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策。

3、发挥基层中医“治未病”优势的建议和展望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需在基层全面发扬光大,以优化基层民众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负担。为了进一步利用基层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以下的建议和展望可能有一些作用。

要大力弘扬“治未病”的理念,需要对中医知识进行全民普及,让公众明了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培训、大众科普普及活动,将个体健康变为社区健康。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针对连片特困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中医健康服务站,有效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普及,让更多民众受益。基层医师的定期培训也需要得到充分保障,以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并将“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用于临床指导实践。

对于政策层面,应当营造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环境,将中医药并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证中医药的发展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展望未来,基层中医“治未病”的路还很长,但随着中医药的全球化发展和公众对健康理念的转变,相信基层中医能在“治未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结束语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也能减轻医疗体系的压力。未来,应加强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升基层中医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通过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优化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构建更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从而实现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更大潜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