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月经量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 
2024-07-17 16:23:13
作者:李军
作者单位:广东崇爱康复医院

月经量越来越少是生病了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很多女性将月经量减少则被视为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突然的月经量减少缺失与身体健康逐渐存在关系,但如果是逐渐减少,可能是正常现象,如何判断呢?下面我们展开聊聊。

月经量越来越少的正常情况有哪些?

正常的月经周期通常为28~30天,持续时间为3~7天,每次经血量大约在40~80ml之间。每天使用4~5片卫生巾是正常的。如果月经量较少,例如仅有30ml或持续时间只有1~2天,或者自觉经量较以往减少,呈点滴状,就需要密切关注卫生巾的使用情况。如果使用超过20片日用卫生巾或每片都湿透,影响到了生活质量,表明经量过多;相反,如果一次月经总量不能浸透1张日用型卫生巾,说明经量过少。月经量减少并不罕见,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身上。

每月,女性卵巢中的卵泡发育并经历排卵过程,随后形成的黄体会引发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和脱落,形成我们熟知的月经。这个过程依赖于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如果未能妊娠,黄体会衰退,激素水平随之下降,内膜在激素缺乏的刺激下脱落出血,标志着新的月经周期启动。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卵泡数量减少,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也随之减少,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足,出血量相应变少,这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无需过分忧虑。

月经量越来越少的不正常情况有哪些?

即使年龄尚在35岁以下,若女性发现月经量骤然减少,切勿轻忽。请留意,以下行为可能间接影响月经量。1.节食减肥过度:过度的减肥方式,特别是严格的饮食控制,剥夺了身体所需的必要营养,使得气血生成不足,进而扰乱内分泌系统,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2.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现代女性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作息常常不规律,晚睡成为常态。这种生活习惯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月经量减少和颜色发暗等现象。3.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负面情绪如压抑、抑郁会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平衡,使经血流通受阻,进而造成月经量减少。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脸色暗淡,甚至出现色斑和乳房不适。4.妇科手术后的恢复:人工流产或分娩后,如果未在正规医院由没有经验的医生操作,或是反复人流清宫,导致子宫基底层收到损伤,从而导致宫腔粘连,或是术后未能给予足够的休息和恰当的调理,导致宫腔感染以致子宫内膜纤维化,会引起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造成气血亏虚,影响经血正常排出,表现为月经量减少和痛经等并发症。5.乳腺问题与全身关联:乳房胀痛伴随月经量减少可能是肝气郁结的表现,需要通过舒缓情绪、调节肝气来改善整体的月经状况,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当女性发现月经量突然减少,无论原因为何,都应该谨慎对待。

经量少有哪些危害?

1.妇科健康风险:月经不调可能引发一系列妇科疾病,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颈炎症,对女性生殖健康构成威胁。

2.生育难题:月经量过少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可能预示着激素失衡,影响正常的排卵和受孕过程。

3.影响美容:月经过少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色斑和暗疮,不仅影响外在美,长期下来可能对整体健康造成影响。

4.停经风险:雌激素水平不足常常导致子宫内膜变薄,月经量逐渐减少,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闭经,中断正常的生理周期。

5.卵巢功能衰退:月经量少与卵巢功能早期衰退有关,可能引发卵巢功能早衰,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性生活质量。

应该如何养月经呢?

1.睡眠与情绪调适:在月经期间,保持良好的作息和愉快的心情至关重要。避免情绪波动,尤其是愤怒或争吵,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量减少。学会释放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

2.按摩保健:每日沿大腿内侧的肝经部位轻柔推拿,重复50次,有助于舒缓肝脏,促进气血流通,对于改善情绪和缓解月经不适有所帮助。

3.饮食原则:月经期间要注意饮食温和,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硬的食物,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豆类和全谷物,帮助补血。高蛋白食物如鱼、鸡、豆腐等,有助于身体修复和激素平衡。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E的食物,如坚果、种子、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有利于调节内分泌。尽量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可能影响荷尔蒙水平。

4.补充气血:饮用五红汤、排骨汤、羊肉汤或银耳汤等温补食物,有助于滋养气血,同时,时祺姿韵膏作为一种补充品,能够补气养血,对月经量少有辅助疗效。

5.运动益处:定期进行适量运动,不仅锻炼下肢肌肉,增强体质,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卵巢健康,保持雌孕激素的正常分泌,维持月经周期的稳定。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或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保持健康。

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自我关爱尤为重要。在无人呵护的时候,要学会照顾自己,通过以上的生活习惯调整,为身体提供最佳的滋养环境。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