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又称跖腱膜炎,是足弓结构或力学异常引起足底筋膜跟骨附着处的的反复微损伤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通常发生在40-60岁之间的人群。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内侧。晨起刚下地时疼痛感明显,行走后会缓解,但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疼痛表现多样,可表现为针刺样、刀割样、灼烧状等,可反复发生,时间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病因
1.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上述两种情况会增加足部负担,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引发炎症。
2.足部过度承重:足部承受过多重量,就会提升发病风险,因此长期搬运重物的人群有较高几率罹患足底筋膜炎;另外肥胖者的足部会承受过多重量,且肥胖常伴随运动不足,当脚部肌力不足,便会增加足底筋膜负担,出现足底筋膜炎。
3.退化因素:年纪越大,脚部肌肉、韧带与肌腱逐渐退化,就会增加足底筋膜负担,因此足底筋膜炎好发于40岁以后。
4.鞋子不合适:鞋子可为足部提供支撑力,然而鞋子过紧、过松或鞋底过硬,都可能增加足部负担,导致足底筋膜炎症状。
5.足部结构异常:如高足弓、扁平足等,长期下来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使其容易发生炎症。
6.运动方式不当:包括运动过量、运动强度的快速增加以及运动后小腿肌群等放松训练不足,进而让足底筋膜过度拉伸,甚至造成微小撕裂伤,也会导致足底筋膜炎。
超声表现
足底筋膜炎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以下征象:1.足底筋膜增厚:超声可探及足底筋膜的厚度增加,回声减弱,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足底筋膜水肿。2.筋膜周围积液:炎症可能会导致筋膜周围出现积液,超声可发现筋膜周围出现液性暗区。3.足跟脂肪垫水肿:炎症可导致脂肪组织水肿,超声观察到脂肪层的回声增强,结构模糊。对于绝大多部分急性发作期的足底筋膜炎彩色多普勒探及筋膜内血流信号增多。
治疗
足底筋膜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故应对所有足底筋膜炎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冰敷、按摩、牵伸、矫形装置、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体外冲击波治疗以及超声引导下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如接受保守治疗足底筋膜炎6个月仍无效,临床称为顽固性足底筋膜炎,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以开放、经皮或关节镜下足底筋膜切除与腓肠肌松解术为主要术式,主要是目的是缓解足底筋膜处的张力和超负荷。
总结
超声不仅在诊断足底筋膜炎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其治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引导下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对于长期疼痛不能缓解者有一定的疗效,并且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炎症的消退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在进行手术前,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足底筋膜和周围组织的状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