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肾病:早期识别与预防的关键
2024-07-16 16:50:28
作者:谭军华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一病区 肾内科
慢性肾病(CKD)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然而,许多人对慢性肾病的认识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其早期识别和预防方面。本科普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讲解,帮助大众了解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高危人群以及如何有效预防,以期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1 慢性肾病的早期识别

1.1 尿液的异常变化

尿液是反映肾脏健康的重要窗口。当肾脏出现问题时,尿液会首先发出“警报”。比如,尿液中可能出现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往往是蛋白尿的表现,意味着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标。此外,尿液颜色变深,如呈浓茶色、洗肉水样等,也可能是血尿的征兆。

1.2 水肿的出现

水肿是慢性肾病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睑、脸部或下肢的水肿,尤其是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午后可能稍有消退。这是因为肾脏的排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水钠潴留所致。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应引起高度重视。

1.3 血压的升高

高血压不仅是慢性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也是其早期表现之一。有些患者可能长期血压偏高而没有任何不适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高血压会导致肾脏血管硬化,进而损害肾功能。

1.4 贫血和乏力

慢性肾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和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进而引发贫血。贫血会使人感到全身无力、头晕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

1.5 腰痛和腰背部不适

虽然腰痛不一定是慢性肾病的特异性症状,但长期或无明显原因的腰背部酸痛也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当腰痛伴随其他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时,更应警惕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2 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

2.1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是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这些疾病如果控制不佳,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2.2 代谢性疾病患者

痛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也是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这些疾病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肾脏负担,从而引发肾病。

2.3 长期服药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含有马兜酸的中草药等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避免滥用药物。

2.4 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群

某些肾脏病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遗传性肾脏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2.5年龄和不良生活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自然衰退,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慢性肾病。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3 慢性肾病的预防措施

3.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慢性肾病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3.2 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遵医嘱按时服药,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要关注血脂水平,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3.3 避免滥用药物

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医嘱,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要避免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等;定期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4 定期体检

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彩超等检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肾脏的异常情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针对肾脏的体检。

3.5 关注尿液变化

关注尿液的颜色、气味和量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出现血尿、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总而言之,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科学的健康管理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肾病的风险,守护好自己的肾脏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未来健康投资,共同远离慢性肾病的威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