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的项目,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如尿量、气味、外观、尿液pH值、尿比重;尿渗透压,尿内是否含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蛋白、葡萄糖、酮体等,还可发现尿液内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尿细胞学、尿脱落细胞学情况。
2 尿常规怎么解读?
尿量(VOL)
参考值:
成人:(1.0~1.5)L/24h或1ml/(h•kg体重);
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
①尿量减少:饮水少、出汗多等是生理性的原因,而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是病理性的原因。
②尿量增多: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和精神紧张是生理性引起的,而尿崩症、糖尿病和慢性肾炎等是病理性引起的。
尿蛋白(PRO)
健康成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为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10~150 mg/24 h尿。
临床意义:
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②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可导致肾静脉压升高,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可能是早期肾炎的表现。
③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入大量蛋白质。
病理性蛋白尿: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②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等。
③肾功能不全:肾脏病变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增多。
④严重泌尿系感染、巨球蛋白血症等。
尿糖(GLU)
正常人血糖浓度稳定,尿中微量葡萄糖是正常现象,但阳性尿糖可能暗示糖尿病。
参考值:
葡萄糖浓度0.3~0.8 mmol/L。
临床意义:
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的原因是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常见于大量摄入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紧张和妊娠等情况。
病理性糖尿:
①糖尿病。
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等。
③其他:特定药物、污染物和高浓度维生素C等导致尿液呈假阳性、假阴性尿糖。
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的分解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p一羟丁酸。正常人尿中酮体含量极少,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参考值:
尿酮体定性:阴性。定量:丙酮3mg/24h。
临床意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般尿酮先于血酮升高,是诊断重症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非糖尿性疾病:严重饥饿、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的碱质丢失和有机酸增多。
尿胆红素(BIL)
血浆中有3种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
参考值: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尿液pH值
尿液酸碱值。
参考值:
尿pH值(酸碱性)为5.5~7.4,一般为6.5。
临床意义:
生理因素:
①饮食:摄食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
②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病理变化:
① 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等。
② pH升高见于碱中毒、膀胱炎等。
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液及其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等,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
参考值:
红细胞:小于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小于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但在新生儿较多见)/高倍视野;
透明管型:小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结晶:少量(非病理性结晶,如草酸钙等结晶)。
临床意义:
红细胞:多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白细胞:多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结晶: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结晶等;病理性结晶,如胱氨酸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