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科普知识——心律失常 须知
2024-06-28 10:47:01
作者:李建军
作者单位:隆安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作为人体生命的发动机,它跳动的每一个节奏都承载着生命的律动。然而,当心脏跳动出现节奏混乱时,便是我们常说的心律失常。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每分钟60—100次。当心脏跳动的频率过快(心动过速)、过慢(心动过缓)或节律不规则时,就被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出现。心律失常大致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室颤、房早、室早、房速、室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主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脏传导阻滞。

二、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

1. 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有时甚至会感觉心脏在“翻跳”或“颤动”。

2. 胸闷或胸痛:当心律失常发生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胸部不适、压迫感或疼痛。这种感觉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3. 头晕或乏力:由于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或甚至晕倒。

4. 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呼吸变得困难,尤其是在活动或躺下时更为明显。

5. 出汗: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有些人可能会出冷汗,即使天气并不炎热。

6. 焦虑或不安:心悸和不适的感觉往往会导致患者感到焦虑、紧张或不安。

7. 运动耐量下降:心律失常可能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使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感到更加疲劳或无法耐受以往的运动量。

三、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1. 心血管疾病:几乎所有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心律失常,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多见。

2. 非心血管疾病:如感染(感冒、扁桃体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3. 不良生活习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大量饮用浓茶或浓咖啡、过量饮酒、吸烟等,都会干扰神经调节功能,影响心脏跳动,导致心律失常。

4.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洋地黄类药物、肾上腺素等,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5. 遗传因素:部分心律失常具有遗传性,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由基因通道突变所致。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依赖于心电图检查。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便捷的方法,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通过24小时连续记录心电图,能更全面地捕捉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此外,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也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五、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心理治疗、生活规律调整、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冒、戒烟限酒、饮食调理等。对于轻度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心态,可能使症状得到缓解。

2. 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可分为四类:钠通道阻滞药(如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如胺碘酮)、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3. 非药物治疗: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方法;外科手术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能有效控制症状,预防复发。

在探讨了心律失常这一健康话题时,我们不难发现,了解与认识它,是守护我们心脏健康的第一步。心律失常并非总是意味着严重疾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在于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必要时的专业医疗干预,将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享受健康的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