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干眼症家庭护理这样做
2024-07-12 16:22:53
作者:何薇薇
作者单位: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
干眼症是目前眼科近几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医学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及应用已经在每个家庭遍地开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眼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一系列疾病。我们的眼睛当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工作了,每次我们眨眼的时候,眼睑(就是我们的眼皮)就像一把刷子,将泪液均匀的刷在我们的眼球表面上,形成一层泪膜,也是保护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避免眼球干燥,视野更清晰。正常情况下,我们眨眼的频率为每分钟15次左右,来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但是当我们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被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往往就会不自觉的减少眨眼频率,眨眼次数减少后我们泪膜得不到补充,加上我们在用眼时的蒸发,我们的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变长,导致我们眼部的不适,长此以往,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干眼常见的症状包括眼部异物感、干涩、烧灼感、眼睛痒、眼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不同症状也不同,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的患者做眼部检查时,结果并没有出现异常。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但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只要通过综合治疗,是可以慢慢缓解的。在过度用眼,熬夜等情况下,症状是会反复出现的,只要我们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配合干眼的药物和治疗,干眼的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干眼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引起干眼的病因十分复杂,如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年龄相关的内分泌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环境污染、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眼局部病变、眼部手术和使用药物的影响等。干眼主要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脂质异常型干眼、黏蛋白异常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及混合型干眼,其中以混合型干眼较为常见。

如何缓解呢?首先是针对已知的相关因素进行治疗,如积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对于因全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干眼,应就诊相关专科治疗原发病;针对干眼的类型和程度,临床治疗手段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人工泪液”“促泪液分泌剂”以及局部“抗炎”滴眼液等,同时可以配合干眼的非药物治疗,即物理治疗如热敷、睑板腺按摩、睑缘清洁以及强脉冲光治疗等,请眼科医生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疗程根据干眼症状的缓解改善情况而定,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

除了以上情况我们在家里可以做哪些家庭护理呢? 坚持眼部热敷                                              建议干眼症患者将眼保健操和热敷作为日常保健活动,适度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缓解眼疲劳,使用热敷眼罩,进行眼部的热敷,热敷眼罩温度在40度左右,建议热敷时间10-15分钟,温和热敷,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充分融化眼部脂质。 避免过度用眼                                              干眼症患者日常一定要注意多让眼睛休息,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和频率。对于家里的小朋友,家长要做好电子产品的一定约束和管控,可以多次短时间的频率,拉长间隔用眼时间。 增加瞬目频率                                               眨眼动作可以促进眼睛分泌泪液,并将泪液均匀的分布在眼球表面,使泪水变成一层“泪片” 分散到眼部,保持眼部湿润舒适。当我们增加眨眼动作的时候就是给我们眼睛休息和保护。 保持室内湿度                                              空调会减少空气中水分含量,在干燥的环境中,泪液的蒸发率增加,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出现眼干,眼涩,因此有干眼症患者,一定要在日常使用空调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开空调的同时可以增加加湿器的使用,增加室内的湿度,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宜。 眼睑清洁                                                  使用眼睑清洁液湿润眼睑清洁棉,对眼睑及睑缘进行清洁,眼睑清洁可以长效抑菌,减少细菌的堆积,有效去除睫毛根部日常堆积的代谢垃圾。也可以使用眼睑清洁棉片,更加方便安全快捷。 佩戴湿房镜                                                     湿房镜是一种功能性眼睛,通过形成一个即通风又湿润的空间,防止泪液过度蒸发,保持眼周湿润度。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