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突发性耳聋,你应该知道的事
2024-07-12 16:45:01
作者:周媚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医生!这两天我的左耳一直嗡嗡响,是怎么回事呢?

B:医生!我的右耳闷闷的堵堵的,帮我看一下,是不是耳屎堵住啦!

C:医生!我今天早上起来,我这边耳朵就听不到声音啦——

他们来到医生诊室焦急的询问着?

他们的耳朵怎么了?您是否也发生过上面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呢?接下来进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小学堂——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在72小时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有20分贝或以上。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听力丧失现象,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关于突聋能否根治的问题,一直是患者和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详细探讨突聋的原因、主要表现、诊断、治疗、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指导。

一、引起突聋的原因

引起突聋的原因不明,可能包括内耳血管栓塞、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此外,耳外伤、遗传、感染、长期的噪声环境污染、药物中毒、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生活不规律、熬夜加班、通宵玩游戏打麻将、长期佩戴耳机听东西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突聋。

二、突聋的主要表现

大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突然发生的(通常在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时间内)单侧听力丧失,常伴有持续耳鸣、耳部闭塞感,听声音费劲、还有些人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程度有轻有重,如果听力损失在低频,他们主观听力下降不明显,而是伴有眩晕等症状,如果听东西比较费劲,得调高音量,一般为轻中度的;如果一侧耳完全听不到声音,为重度的

三、突聋的诊断方法

突聋的诊断通常包括耳镜检查、声导抗测定,纯音听力测试、血液检查、磁共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突聋的治疗

对于突聋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中耳内环境和传导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听力。目前,突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改善内耳血液微循环治疗、营养神经、等途径促进听力恢复;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含量,改善内耳缺氧状态;针灸治疗则通过调整经络气血平衡,达到改善听力的目的。

五、突聋疗效

要实现突聋根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与要求:首先,患者应尽早就医,以便在突聋初期就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这是因为突聋的病程较短,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导致听力永久性丧失。因此,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听力异常,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其次,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由于突聋的病因复杂,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听力损失程度等信息,以便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突聋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患者需要耐心接受治疗,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有助于促进听力的恢复。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综上所述,突聋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虽然目前尚无法实现所有突聋患者的根治,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未来突聋的根治可能性将逐渐提高。因此,患者应保持信心,积极寻求专业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听力恢复效果。同时,医生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尽管突聋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在早期积极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听力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甚至出现听力进一步下降的情况。

六、突聋的预防 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时学会调整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保证身心健康,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远离噪音环境。 营养均衡,清淡饮食,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果。减少烟、酒等带来的刺激。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使用耳毒性的药物。怀孕期间、孕婴幼儿禁用耳毒性药物。 积极治疗耳部疾病。 如听力损害严重应佩戴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