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通过分析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中的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手段。其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学方法,可提供关于疾病性质、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的详细信息。病理检查的方法包括钳取、穿刺和搔刮等。钳取是通过手术或内窥镜使用钳子直接取下可疑病变组织的方法,穿刺则采用细针或粗针抽取组织或细胞样本,搔刮主要用于刮取表层组织获取样本。病理检查可确诊疾病,还可帮助评估疾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如通过对癌症组织的病理检查,医生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2、为什么要做病理检查
2.1及时准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导
病理检查可详细分析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此精确诊断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
2.2手术过程中明确病变性质
在手术过程中,快速病理检查(如冰冻切片检查)可以立即提供病变组织的初步诊断结果。在肿瘤手术中,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切除更多的组织或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手术。
2.3新病理检查方法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病理检查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和数字病理学等被广泛应用。例如,免疫组织化学可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子病理学可分析基因突变和分子标志物,数字病理学则通过图像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3、常见的病理检查
3.1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主要通过获取组织器官表面的细胞样本进行分析。常见的方法包括宫颈涂片检查(PAP涂片)和痰液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用于筛查和初步诊断一些表浅的病变,如宫颈癌前病变和肺癌。
3.2组织学病理检查
组织学病理检查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的组织进行分析。切除的组织被制成薄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大多数肿瘤和炎症性疾病的金标准,可提供详细的组织结构信息。
3.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内特定抗原的存在。免疫组化检查常用于识别肿瘤类型和评估预后。例如,通过检测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标志物,可确定肿瘤的来源和分子特征,指导治疗决策。
3.4分子病理检查:这种检查主要从基因水平上检测细胞和组织的分子遗传学变化。分子病理学技术包括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测序等,用于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其他分子标志物。分子病理检查在个性化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选择靶向治疗药物和评估治疗效果。
4、病理检查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4.1样本采集
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获取较大组织块进行详细分析的情况,如肿瘤切除术。
穿刺活检:使用细针或粗针从病变部位抽取组织或细胞样本,适用于深部器官如肝脏、乳腺等的病变。
搔刮:用于刮取表层组织,如宫颈搔刮用于宫颈病变筛查。
4.2固定和脱水
样本采集后立即放入固定液(如福尔马林),防止组织降解,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样本经过固定后进行脱水处理,通常使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乙醇溶液。
4.3包埋
将脱水后的组织样本包埋在石蜡中,使其硬化便于切片。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后续分析。
4.4切片
使用切片机将包埋在石蜡中的组织块切成非常薄的切片(几微米厚)。切片被放置在载玻片上,准备进行染色和观察。
4.5染色
常规染色: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能够区分细胞核和细胞质,提供基本的组织结构信息。
特殊染色: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特殊染色,如抗酸染色用于结核菌检测,PAS染色用于糖原和真菌检测。
4.6显微镜观察
经过染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详细观察。病理医生根据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特征,结合临床信息,做出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