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动脉瘤作为脑血管的一种异常改变,表现为大脑血管表层如球般隆起,其形成和生长是由于流经血管的血液对血管壁薄弱的区域冲击下膨大扩张造成。由于其隐蔽性和潜在的危险性,脑血管动脉瘤常被喻为“隐形的不定时炸弹”。
脑血管动脉瘤的识别
1.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其实就像脑袋里的一颗“小气球”,在它还没破之前,尤其是那些比较小的,我们可能根本就感觉不到什么不对劲。但是,如果这颗“小气球”变大了,它可能会因为撑得太大而让我们感到头晕、头痛,或者因为占据了我们脑袋里的空间,压迫到神经和脑组织,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些症状具体是什么样子,就要看这颗“小气球”长在哪里、长得什么样子、有多大、朝哪个方向长了。比如,如果这颗“小气球”长在了我们眼睛附近,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和视野;如果长在了脖子附近,可能会让我们的眼睛动不了;如果长在了脑袋后面,可能会让我们的脸变得僵硬。在动脉瘤破裂之前,大概有一半的人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头疼、眼睛疼、视力变差、视野变小、眼睛动不了等。这些都是因为动脉瘤突然变大,压迫到了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但是,一旦这颗“小气球”破了,那就麻烦了。它可能会导致我们脑袋里的血管破裂出血,或者让我们的大脑缺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头疼得要命,还会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甚至可能会瘫痪、说不出话。而且,动脉瘤破了之后,如果没能及时治疗,它很可能还会再破,这是非常危险的。
2.临床分级。Hunt和Hess的分级系统是一个帮助医生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情的“指南”。这个系统把患者的症状分为五个等级,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风险。1级的患者通常没有太多症状,或者只是有点头痛和脖子有点僵硬。2级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头痛更厉害,脖子也更僵硬,有时候还会影响到神经,比如眼睛或面部的运动,但不会影响其他身体功能。3级的患者可能会开始感到困倦,意识有点模糊,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点不灵活。4级的患者可能会变得非常安静,几乎不动,身体的某一边可能完全不能动,还可能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系统的问题,比如血压不稳定。5级的患者可能会进入深度昏迷状态,身体的反应非常微弱,病情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3.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技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权威手段,被誉为“金标准”。这一技术凭借其高精度和准确性,能够清晰揭示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具体形态、大小以及数量,并且还能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痉挛的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制定最终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若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为了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建议在3至4周后再次进行造影检查。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技术,能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脑血管造影检查,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脑血管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手术与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着重于预防再出血和脑动脉痉挛,适用于病情不宜手术、诊断未明需进一步检查、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等情况。它涉及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血压控制等措施,并通过经颅TCD检测维持正常脑灌注压,积极防范脑动脉痉挛。手术治疗则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为首选,旨在阻断动脉瘤血液供应,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通畅。此外,还有动脉瘤孤立术和包裹术等方法。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使用柔软钛合金弹簧圈填塞动脉瘤,以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这些治疗策略共同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