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在人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通常情况下,血糖水平维持在3.9~7.8mmol/L的范围内,有助于人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然而,对于患有糖尿病(DM)的患者而言,即便其血糖水平普遍偏高,也不能排除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并不全面,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以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为什么DM患者也会出现低血糖?
尽管DM患者的血糖水平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但须强调,任何可能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甚至胰岛素注射治疗,均存在引发低血糖风险的潜在性。特别在用药不当、如饮食安排不当或降糖药物剂量超标的情况下,低血糖的风险将显著加剧。早晨时段,血糖水平上升或葡萄糖耐受性降低的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水平升高。然而,至晚间进食时段,血糖水平可能降低至低水平,进而诱发低血糖症状,此现象在超重患者中尤为显著。因此,无论是DM患者还是血糖水平升高但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个体,均存在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可能性,应予以高度关注。
DM低血糖危害
1.低血糖的心血管效应。(1)心肌缺血。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但2型DM患者因为使用胰岛素而出现的低血糖可能会引起心脏缺血。通过对2型DM患者进行持续的血糖检测和24小时的心电图检查,发现当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其心肌可能会出现缺血的反应。(2)心律失常。低血糖状态会对心脏的复极性和电学功能产生影响,这会引发心电图的异常,如ST部分和T波的转换,还有QT的时间延迟。由于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的过度激发,以及儿茶酚胺引起的血液中的钾含量下降,都有可能成为低血糖引发心电图异常的诱因。
2.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功能改变。在低血糖状态下,特定激素如儿茶酚胺以及活性肽如内皮素的生成量会有所增加,这一变化直接导致血液的黏稠度和凝固力提升,并刺激白细胞的活性,促使血小板更活跃,从而对血管的内皮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此种血液循环状态的改变亦会对血液的流通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频繁的低血糖状况可能导致特定区域的组织发生缺血,尤其是那些已存在微血管问题的区域,可能进一步加剧其病理状态。低血糖状态下,炎症因素的释放通常在24至48小时内出现。此外,低血糖状态还有助于提升血液的凝固力,触发轻微的炎症反应,此种影响通常在一个星期后显现。所有这些生理变化均有助于在血管中形成血栓,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脑功能的影响。神经低血糖症的发作,主要归因于低血糖状态。鉴于糖质是大脑唯一的能量来源,在血糖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大脑功能将受到显著影响,进一步波及多个认知功能。尤其是在面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迅速反应的任务时,以及处理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此种影响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大脑功能的完全恢复也可能需要超过60分钟的时间。低血糖导致的紧急伤害,通常与大脑功能受抑制紧密相关,这可能表现为不稳定且无逻辑的行为,思维混乱,以及对视觉和平衡能力的负面影响,从而可能引发跌倒或意外事件,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问题。
4.脑神经功能障碍。尽管低血糖可能引起具备临床表征、存在认知受损以及影像学异常的局部脑神经功能问题,但其出现的概率非常小。神经影像学的观察结果显示,低血糖能引起脑部功能的反向转变。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未能将神经影像学的转变与神经活动或者认知能力的转变相关联。
总之,DM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血糖浓度,以防止低血糖引发的不良影响。同时,依照医师的指导来修改治疗计划。一旦发现有低血糖的迹象,就需要马上实行相关的策略以改善此种情况,例如摄入过多的高糖食品或喝含有糖分的饮品。若低血糖的情况仍未得到改善或恶化,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寻求权威医师的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