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症状及病因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颈背部不适等。随着病情发展,还可出现乏力、肢体麻木、行动不便等症状。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促进患者康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钠低钾饮食;2.过量饮酒;3.长期精神紧张,如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等;4.吸烟。
高血压的分类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常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指病因不明的高血压,占总高血压的95%以上,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某种疾病基础上出现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明确,血压升高只是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以是持续性的升高,也可以是暂时性的升高,经过对病因的完全治疗以后,可以得到缓解。但是,继发性高血压一般都是由原发病引起的,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原发病对靶器官的损害,控制血压升高。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的护理措施
高血压的防治应从自身开始,正确地认识高血压,树立信心,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情绪稳定,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中老年人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分激动、兴奋和紧张,防止血管收缩。心情烦躁,易激动的人,血压往往会升高。
2.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步行、慢跑等,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强体质,有利于改善血管壁弹性,使血压降低。
3.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少喝咖啡、浓茶,避免引起神经兴奋而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加重病情。
4.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饮酒过量会引起血压升高。限制食盐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咸菜、咸鸭蛋),每天吃盐应不超过6克。因为食盐中含有钠离子,而钠离子是引起血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5.适量增加钙和钾摄入:补钙能有效降低血压。
6.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不吃或少吃甜食(糖类)和脂肪高的食物(如动物脂肪、肥肉、鱼子、奶油及甜食等),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升高,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7.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已发现的高血压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等;定期进行血压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病,并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