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托影像检查技术完成的检查方式,拥有成像方位较多、检查参数较多、软组织对比鲜明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确诊率,而且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受到辐射风险、也没有疼痛的感觉。因此该检查手段已经成为检查患者体内血液循环障碍、异常物质沉着、炎症、功能障碍、肿瘤、坏死病灶等病变时常用的检查手段。
婴幼儿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吗?
核磁共振检查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成像的,与依托X射线成像的传统CT检查是不同的,其并不具备放射性,是当前阶段全球医学界公认的精确、安全的无创性疾病诊断手段,因此即使是婴幼儿也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
婴幼儿如何顺利完成核磁共振检查?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医护人员不能对其使用镇静剂,应当在进行检查前喂养充足并适当剥夺其睡眠时间,也可以在进行检查的前几天为其播放与核磁共振检查设备相似的噪声,在检查时应当使用包被将新生儿包裹紧,以此提高检查的成功率;针对28天至5岁的婴幼儿,医护人员可以在适当剥夺其睡眠时间等措施的基础上使用镇静剂;针对5岁以上的儿童,医护人员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心理安慰或运用其他干预措施。这是因为核磁共振检查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检查工作,单独检查一个部位所需的检查时间为10分钟至20分钟,如果是针对较为复杂的病变开展检查则需要增加特殊的检查序列,也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在检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婴幼儿是不能移动的,不然会产生运动伪影,进而为诊断工作的准确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无法积极配合检查工作的婴幼儿予以镇静处理。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检查也具有噪音较大的特点,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通过佩戴耳塞和耳罩来隔绝噪音,保持检查状态,但是婴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尚未开始发育,加之其依从性普遍较差,因此其通常无法长时间佩戴耳塞和耳罩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操作,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延误病情诊断,这也是需要对婴幼儿予以镇静处理的原因之一。
通常来讲,医护人员会通过婴幼儿家长了解其睡眠习惯,嘱咐家长在婴幼儿习惯睡觉的时间段带其到医院检查,并且需要提前控制孩子的睡眠时间,多带其进行活动,强化婴幼儿的疲惫程度,还需要督促家长当天不要让孩子饮用咖啡、奶茶等饮品。等到婴幼儿在医院产生睡意后,医护人员再对其开展镇静处理,以此保证镇静效果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检查工作开始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检查婴幼儿身上的衣物,与家长配合去除婴幼儿身上全部的金属物品,比如衣物上的金属纽扣、金属拉链等,以此避免其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医护人员还需要提前与家长确认好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若婴幼儿有动脉夹、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则需要告诫家长该检查模式并不适用于该婴幼儿。在检查准备阶段和检查过程中,如果婴幼儿体温超过39℃,医护人员应当立即停止检查,因为核磁共振检查本身会产生一定热量且散热量不足,若婴幼儿本身存在高热情况,就有可能出现休克、晕厥、抽搐等情况。
综上,婴幼儿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但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家长朋友们应当提前做好功课,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以此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