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压疮的秘密
2024-07-31 16:58:31
作者:杜丽惠
作者单位:新乐市医院

在医疗护理领域,压疮是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或身体虚弱的人群来说,压疮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那么,什么是压疮?它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压疮的神秘面纱,了解那些您必须知道的事。

压疮的定义与危害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增加感染的风险,延长康复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压疮的治疗也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时间。

压疮的形成原因

1.压力因素。持续的压力是导致压疮的首要因素。当身体某个部位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力的压迫时,会阻碍血液流通,导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就容易受到压力的损伤。

2.摩擦力和剪切力。摩擦力容易损伤皮肤的角质层,而剪切力则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可引起深部组织的相对位移,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当患者在床上被拖动、翻身时,如果操作不当,就容易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

3.潮湿环境。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会使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摩擦和损伤。汗液、尿液、粪便等的浸渍,会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

4.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肌肉萎缩,降低身体对压力的耐受性。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

5.感觉障碍。对于感觉减退或丧失的患者,如瘫痪、昏迷等,由于无法感知压力和不适,不能自主调整体位,更容易发生压疮。

压疮的分期与表现

1.Ⅰ期:淤血红润期。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红斑,通常在骨隆突处。此时,皮肤的温度可能会升高,有硬结和疼痛。

2.Ⅱ期:炎性浸润期。表皮或真皮受损,出现水疱、浅层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

3.Ⅲ期: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缺失,可深及皮下组织,但未达肌肉、肌腱和骨骼。创面可见腐肉,但未掩盖组织深度。

4.Ⅳ期:深度溃疡期。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伴有肌肉、肌腱或骨骼的暴露,有潜行和窦道。

5.不可分期。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损伤程度被掩盖,无法确定其分期。

6.深部组织损伤期。皮肤完整或有血疱,颜色为紫色或黑褐色,伴有疼痛、局部硬结、热或凉等表现。

压疮的预防

1.定期翻身。这是预防压疮最关键的措施。一般建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变换体位,减轻局部受压。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汗液、尿液和粪便,使用温水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

3.选择合适的支撑面。如减压床垫、坐垫等,可以有效分散压力,减少局部受压。

4.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组织的修复能力。

5.正确的搬动和转移患者。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产生。

6.皮肤护理。使用润肤霜保持皮肤滋润,对于骨隆突处,可以使用减压贴或敷料进行保护。

压疮的治疗

1.伤口评估。治疗前需要对压疮的部位、大小、深度、渗液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伤口清洁。去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和异物,使用生理盐水或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清洁。

3.伤口敷料的选择。根据压疮的分期和渗液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银离子敷料等,以促进伤口愈合。

4.感染的控制。如果压疮出现感染症状,如红肿、发热、渗液增多等,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压疮,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皮瓣移植术等。

6.疼痛管理。压疮患者往往会伴有疼痛,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疼痛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家庭护理中的压疮管理

在家庭护理中,预防和治疗压疮同样重要。家属需要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定期为患者翻身、清洁皮肤、更换衣物和床单。同时,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