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宝宝如何护理,新手爸妈看过来!
2024-07-31 17:06:10
作者:肖足云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到来带来无尽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手爸妈的困惑与挑战,如何科学、细致地护理新生宝宝,成为了每一位新手爸妈关注的重要话题。那么,新生宝宝具体应该如何护理呢?一文带你全面了解,新手爸妈看过来!

喂养护理

1.母乳对新生儿来说是最理想的食物。母乳不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有效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同时,母乳喂养还能促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如果因特殊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替代。

2.产后应尽早开奶,让宝宝吸吮乳头,不仅能刺激乳汁分泌,还能帮助宝宝建立肠道菌群;遵循按需哺乳原则,即根据宝宝的实际需求进行喂养,一般每2~3h喂一次。喂配方奶时,新手爸妈需严格按照比例冲泡,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

3.在喂奶时,确保宝宝头部略微抬高,以防呛奶;喂奶后,将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打背部,排出胃内空气,以防溢奶。

身体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需要经常清洁以保持干爽,夏天每天1次,冬天可隔天1次沐浴。沐浴时水温控制在38~40℃;使用婴儿专用洗浴用品,避免使用成人洗护产品,以免刺激宝宝的皮肤。在洗完澡后,用柔软的毛巾及时擦干身上的水渍,并注意保暖,以免着凉。

1.脐带护理。在宝宝脐带未脱落时,需要保持其干燥和清洁,可以遵循医生指导,每天用75%乙醇或复合碘皮肤消毒剂为脐带消毒2~3次。在给宝宝穿纸尿裤时,将纸尿裤的前端向下折,避免其与脐带产生摩擦,降低脐带感染或延迟脱落的风险。

2.臀部护理。新生宝宝每天的排泄次数较多,建议排泄后使用温水仔细地清洗臀部,轻轻擦拭肛门处,适当使用护臀霜,以此减少尿液和粪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如果宝宝出现了“红屁屁”问题,可以适当增加晾屁屁的时间,即让宝宝的臀部充分暴露在空气中,症状便会有所减轻。

3.五官护理。(1)眼睛。白天避免阳光直射,晚上也尽可能使用光线柔和的灯具;在清洁时,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温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眼角,清除眼睛的分泌物。(2)鼻子。如果发现宝宝鼻腔内有鼻屎,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待鼻屎软化后,再用专门的吸鼻器小心吸出。(3)耳朵。用柔软的纱布轻轻擦拭耳廓,但不要深入耳道。洗澡时,可以用手轻轻按压宝宝耳廓,防止水进入。

睡眠护理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宝宝生长发育。一方面,需为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暖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干扰。另一方面,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和湿度,温度保持在22~26℃为宜,湿度55%~65%较佳。为宝宝准备的床垫不宜过软,可能对其脊椎发育造成影响;尽可能避免让宝宝养成抱睡、奶睡的习惯,有助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生活护理

宝宝穿着的衣物,柔软、透气的纯棉材质是首选,其具有的良好吸湿性和透气性,有助于保持宝宝皮肤干爽;款式尽可能宽松,减少对宝宝身体的束缚,穿脱也比较方便;新购入的衣物,需清洗后再给宝宝穿。选择纸尿裤时,应注意尺码、透气性、吸水性等,减少宝宝的不适感。奶瓶和奶嘴需选用无毒无味、耐高温、不易变形且不会释放有害物质的材质,常见有食品级硅胶、PPSU等,同时定期煮沸消毒、蒸汽消毒或使用专用的奶瓶消毒器消毒,保证卫生。

健康护理

新手爸妈要注意宝宝的健康情况。1.监测体温。宝宝正常体温在36~37.2℃,会出现浮动,但如果超过37.5℃,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2.注意黄疸。大部分新生儿都会经历生理性黄疸这一阶段,一般在宝宝出生2~3d开始出现,4~6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7~10d左右完全消退,充足的喂养有助于胆红素排出,加快消退进程;若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或黄疸超过2周仍没有消退,需及时就医。

总而言之,新生宝宝的护理需要新手爸妈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从喂养、身体、睡眠、生活、健康等多个方面出发。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新手爸妈们可以多和宝宝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如拥抱、亲吻、抚摸等,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宝宝的情感发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