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咯血的基本认识
咯血首先需与口腔、咽、鼻出血相鉴别。口腔与咽部出血易于观察到局部出血灶,而鼻腔出血多从前鼻孔流出,诊断相对简单。但鼻腔后部出血量较大时,可能被误诊为咯血。此外,大量咯血还需与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两者的病史、症状及血液颜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咯血量的评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小量咯血指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中等量咯血为每日200至300ml;大量咯血则指每日咯血量超过500ml或一次咯血超过300ml。不同量的咯血可能对应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二、咯血的常见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1)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常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可以找到抗酸染色阳性结核杆菌。
(2)支气管扩张症:一种以反复大量咳脓痰为主的疾病,多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导致。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咳大量浓痰等症状。
(3)肺炎: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肺实质炎症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4)肺癌: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常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咯血等症状。
其他:如肺脓肿、支气管炎、肺真菌病、肺阿米巴病、肺吸虫病等,也可能引起咯血。
2.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瓣膜病变导致肺淤血,进而引发咯血。
3.其他全身性疾病: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②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急性传染病;③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④胸部外伤、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能导致咯血。
三、咯血的症状与体征
咯血的症状多样,常见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呛咳、皮肤粘膜出血、黄疸等。这些症状对判断咯血的原发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体征方面,应详细检查肺部。当胸部X线检查尚未能进行时,可通过叩诊法初步判断出血部位。物理检查如二尖瓣舒张期杂音有助于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而限局性肺及支气管部位的喘鸣音则可能提示支气管腔内病变,如肺癌或异物。
四、咯血的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机制检查、痰内抗酸杆菌、瘤细胞等检测有助于明确咯血原因。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透视、CT摄影等是诊断咯血的重要手段。胸部X线阴影虽非特异性,但结合病史、体征可综合分析判断咯血原因。
3.支气管镜检查:对于经支气管造影和纤支镜检查仍不能确定咯血原因和部位的隐原性咯血者,可采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显示区域性支气管动脉异常,确定出血部位。
五、咯血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安静、舒适、空气洁净,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2.药物治疗: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垂体后叶素、普鲁卡因、安络血、维生素K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止血作用。
3.介入治疗:对于某些难以控制的咯血,如支气管动脉破裂引起的咯血,可考虑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等介入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或存在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肺癌引起的咯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防保健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保持营养均衡;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2.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已知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