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孕期贫血,吃点啥补补?
2024-06-19 15:29:50
作者:张金凤
作者单位:河池市凤山县妇幼保健院
一、引言:孕期贫血,不容忽视的健康警钟

在女性生命中最特殊的旅程——孕期,身体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孕期贫血作为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对母婴健康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忽视。贫血,简而言之,就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在孕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对铁、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若未能及时补充,便容易引发贫血。

二、孕期贫血的成因与危害:深入剖析,科学认知

成因探析:铁元素需求激增

孕期贫血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铁元素的供需失衡。随着胎儿的快速成长,尤其是到了孕中晚期,孕妇体内对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用以合成血红蛋白,为胎儿和自身提供足够的氧气。如果孕妇的饮食中未能充分摄入铁元素,或者由于孕吐、食欲不振等原因导致铁吸收不良,就会引发贫血。

危害警示:母婴健康的隐形杀手

孕期贫血不仅会让孕妇感到疲惫不堪、头晕目眩,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贫血会导致母体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进而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风险。对于孕妇自身而言,长期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三、饮食调理:餐桌上的补血秘籍

富含铁质的食物:红肉与动物血的强强联合

要想通过饮食改善孕期贫血,首先得从富含铁质的食物入手。红肉(如牛肉、羊肉、猪肉)和动物血(如猪血、鸭血)是铁元素的宝库,它们所含的血红素铁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是补血的首选食物。建议孕妇每周至少食用2-3次红肉,每次约100-150克,同时适量摄入动物血制品,以满足身体对铁的需求。

绿叶蔬菜与豆类:自然界的铁元素补给站

除了红肉和动物血,绿叶蔬菜和豆类也是铁元素的重要来源。菠菜、油菜、芹菜等绿叶蔬菜不仅富含铁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豆类如黑豆、红豆、黄豆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丰富的铁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孕期便秘等问题。建议孕妇每天至少摄入500克蔬菜,其中绿叶蔬菜应占一定比例,同时适量食用豆类制品。

维生素C的助力:促进铁吸收的小能手

在摄入含铁食物的同时,别忘了补充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利用,提高补血效果。孕妇可以每天适量食用这些水果,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为身体补充了必要的营养素。

均衡膳食:全面营养,守护健康

除了铁元素外,叶酸、维生素B12等也是造血所必需的原料。因此,孕妇在饮食上应注重均衡搭配,确保各种营养素的全面摄入。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类、蛋类等),有助于预防因缺乏这些营养素而引起的贫血。

四、额外注意:特殊情况下的营养补充与监测

贫血严重,需遵医嘱用药

如果孕妇的贫血症状较为严重,仅通过饮食调整难以迅速改善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铁剂或其他补血药物进行治疗。切记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

定期产检,监测贫血状况

孕期贫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以监测贫血状况。产检时医生会检查血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孕妇的贫血程度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母婴健康。

警惕隐性出血:不容忽视的贫血诱因

除了营养不足外,孕期隐性出血也是导致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孕妇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牙龈出血、鼻出血、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并进行治疗以防止因出血过多而引发贫血。

五、结语:守护孕期健康,从预防贫血做起

孕期贫血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科学认知、合理应对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作为准妈妈的你一定要重视孕期贫血的问题从日常饮食做起确保自己和宝宝的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习惯为宝宝的顺利降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孕期的美好时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