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梗不是玩笑,这些症状要警惕!
2024-06-19 15:32:43
作者:奚艳红
作者单位:南宁市江南区苏圩中心卫生院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发生往往突然且致命。然而,心梗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了解其早期症状,及时就医,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心梗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其典型和非典型症状,以及预防心梗的有效措施。

一、什么是心梗?

心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的心脏疾病。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剧烈的胸痛和其他一系列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心梗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血管内壁沉积了过多的脂肪和钙质,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二、警惕心梗的预警信号:身体在呼救1.典型胸痛:不可忽视的警报

胸痛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容易识别的警报之一。这种胸痛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剧烈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窒息感,仿佛有重物压在胸口上。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且常伴随出汗、恐惧感等全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胸痛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往往不能缓解,这是与心绞痛的重要区别之一。

2.不典型症状:同样值得注意

除了典型的胸痛外,心梗还可能表现为一些不典型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但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背部或颈部疼痛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乏力、晕厥等全身症状。对于女性和老年人来说,心梗的症状可能更加隐匿和复杂,因此更需要细心观察和警惕。

3.识别误区:切勿掉以轻心

在识别心梗症状时,人们常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只有剧烈胸痛才是心梗的表现,而忽视了其他不典型症状;也有人认为心梗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而忽视了中青年人群的风险。这些误区都可能导致病情的延误和误诊。因此,我们必须摒弃这些错误观念,对任何可能的心梗症状都保持高度警惕。 三、心梗的紧急处理:时间就是生命1.立即就医:刻不容缓

一旦出现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同时,家属或旁观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准备好必要的急救物品(如硝酸甘油等),但切记不要擅自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或进行不恰当的急救操作。

2.避免自行用药:以免误判病情

在心梗发作时,很多患者或家属会急于给患者服用止痛药或“救心丸”等药物以缓解疼痛。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弊大于利。因为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的真实情况,导致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而“救心丸”等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并不能根治心梗,反而可能延误救治时机。因此,在心梗发作时,切勿擅自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

3.保持镇静:减少心脏负担

在心梗发作时,患者应尽量保持镇静和放松的状态。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和耗氧量,从而加重病情。家属或旁观者也应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安慰。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如让患者平躺休息、松开衣领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通畅等。

四、预防心梗的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戒烟限酒是预防心梗的基础。饮食应以低脂、低盐、高纤维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运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2.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心梗的主要风险因素。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心梗的关键。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3.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减少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对于预防心梗同样重要。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梗的风险。因此,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态是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了解心梗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我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就医。同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并控制相关风险因素是预防心梗的有效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