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急性心梗,如何自救
2024-06-19 10:12:38
作者:唐玉萍
作者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性心梗,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肌坏死。急性心梗的发病率高,病情紧急,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了解急性心梗的自救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在突发急性心梗时进行自救。

一、急性心梗的识别

在急性心梗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并且可能会在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得到缓解。然而,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二、急性心梗的初步自救措施

急性心梗的初步自救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立即停止活动并平卧休息。这样可以降低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症状。同时,保持安静,不要过度紧张或焦虑,这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拨打急救电话或尽快前往医院急诊。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自行驾车前往医院,因为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危险,驾车可能会加重病情。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身体的练习,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些简单的练习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症状。

除了以上初步自救措施外,患者还应及时通知家属或身边的人协助急救。

三、等待急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急性心梗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安静,不要惊慌失措或过度紧张。惊慌和过度紧张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保持冷静,放松身心,有利于缓解症状。

2. 避免自行驾车前往医院。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危险,驾车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地不动,不要随意移动身体。

3. 避免用力排便或屏气。这些动作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症状。如果需要排便,尽量放松,避免过度用力。

4. 不要自行服用药物。尤其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不要自行尝试服药或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5. 尽量保持平躺姿势。平躺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症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尽量保持平躺姿势不要随意移动身体。

6. 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领口、领带等束缚物,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发生呕吐,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通知急救人员并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

四、预防急性心梗的日常措施

急性心梗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是预防急性心梗的基础。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保持膳食平衡。同时,坚持适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和增强心肺功能。

2.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可以降低急性心梗的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大量饮酒都是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限制饮酒量可以降低急性心梗的风险。

4. 缓解压力和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和焦虑情绪可能会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学会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如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有助于降低急性心梗的风险。

5. 早期识别和干预:了解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如胸痛、胸闷、气短等,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是预防急性心梗的关键。如果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或症状,应尽早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

总之,预防急性心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缓解压力和焦虑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急性心梗的风险,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五、结论

总之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处理。了解急性心梗的自救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急性心梗的发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我们要提醒身边的人注意身体健康,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