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熊猫血,您了解多少?
2024-06-19 10:22:07
作者:闫玉静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
  “熊猫血”,这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它在人群中有什么分布特点?与它相关的疾病有哪些?熊猫血人群需要注意什么?等等……您对它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一一探个究竟。

一、熊猫血的发现之旅

在人类探索血型的漫长历程中,已经发现了40多种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医疗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广为人知,主要分为A、B、O、AB四种血型。而Rh血型系统,虽然相对鲜为人知,却是继ABO血型之后,临床意义最大、也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主要有D、C、E、c、e五种,其中D抗原的临床意义最为重要。1940年,科学家兰德斯坦纳等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意外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于是,他们便以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Rh”来命名这种血型。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通常所说的Rh阳性和Rh阴性,是指红细胞上是否存在D抗原。有D抗原者为RhD阳性,简称Rh阳性;反之为RhD阴性,简称Rh阴性。由于RhD阴性血在人群中的比例较低,因此被称为“熊猫血”。

二、熊猫血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Rh阴性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显著。在白种人中,Rh阴性的比例较高,约占15%。然而,在我国各族人群中,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的人Rh阳性者约占99%,Rh阴性者只占1%左右。不过,在某些民族的人群中,Rh阴性者的比例相对较高,如新疆维吾尔族为5%,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为8.7%,苗族为12.3%,塔塔尔族更是高达15.8%。

进一步细分,Rh阴性血又可分为A型Rh阴性、B型Rh阴性、O型Rh阴性、AB型Rh阴性,这四种类型的占比分别为3:3:3:1。若同时考虑ABO和Rh血型系统,AB型Rh阴性的人群无疑是最少的。

三、熊猫血与相关疾病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与熊猫血紧密相关的检测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和孕妇血清学检测。这两种检测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常见的由母体和胎儿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ABO溶血病外,还存在由Rh血型不合引起的Rh溶血病。Rh溶血病主要由Rh阴性的母亲分娩出Rh阳性的婴儿所致。在妊娠过程中,Rh阳性的胎儿的红细胞会经胎盘进入母体,Rh抗原会致敏母体。当该妇女再次妊娠时,机体有可能产生抗D抗体,从而发生新生儿Rh溶血病。因此,新生儿Rh溶血病一般在第二胎发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贫血、黄疸、肝脾大、胎儿水肿等。其中,对胎儿的主要威胁是死产、胎儿水肿以及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胆红素脑病。为了防治新生儿Rh溶血病,可以通过孕妇血清学检测来监测孕妇抗体,并在孕妇第28周和第34周注射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妊娠过程中胎儿免疫。另外,分娩Rh阳性婴儿后的72小时之内注射一剂Rh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

四、熊猫血的输血挑战与策略

由于“熊猫血”的人群数量特别稀少,因此在临床输血中,若遇到熊猫血的患者需要输血时,常常面临难以获得同型Rh阴性血的困境。一般需要和血站提前预约,并做好充分的输血准备。

在输血过程中,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但一般情况下,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的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会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输血安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除非在库存无或暂时无法调到同型的Rh阴性血,且患者又急需用血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输注Rh阳性血。否则,为了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Rh阳性的红细胞尽量不要输注给Rh阴性的患者。

五、熊猫血人群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熊猫血人群因血型稀有,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别关注自身安全,尽量避免重伤,以降低输血需求。对于需择期手术的熊猫血患者,建议提前采集并保存自身血液,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Rh阴性孕妇,在分娩前,若符合自体采血条件并经临床医生评估,可前往医院输血科采集全血备用,需注意的是,自体备血仅限本人使用。同时,Rh阴性妇女在妊娠期间应定期监测Rh抗体,并遵循医嘱定期注射Rh免疫球蛋白,这一措施对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熊猫血作为一种稀有而神秘的血型,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健康紧密相连。了解熊猫血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