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知识,通通告诉你
2024-07-12 12:05:39
作者:杨花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睦的心理疾病。无论是产妇自己还是家人亲属,都有必要知道如何照顾产妇,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一般发生在产后6周内,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3—6个月左右)后便可自行恢复,但是,后续仍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分泌变化等,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与分娩时,体内激素会随之发生改变,特别是在产后24小时之内,由于激素水平的骤然减少,就容易引起抑郁症。除此之外,产后抑郁症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对于有精神疾病的家庭,特别是有抑郁史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后,往往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有关,如产妇自身的适应能力、夫妻关系以及宝宝的健康状况等。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1睡眠护理

如果出现经常失眠或早醒等情况,将会对妈妈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抑郁症状持续加重。如果是因为环境改变,或是短时间内的焦虑烦躁而引起的失眠,建议家属应经常与妈妈沟通交流,以减轻其焦虑抑郁症状,无需过于担心,也不用服用任何药物,当然,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失眠,建议应尽早到医院接受相应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2饮食护理

对于部分产后抑郁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对此,建议患者应多吃一些易消化、热量高的食物,家人可以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提供营养丰富、符合胃口的饭菜,这样才能逐渐恢复食欲。

2.3安全护理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按时开窗通风,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环境安全,以免出现刀、绳子或碎玻璃等可能自杀的物品。尽量不要让患者受到外界的刺激,一旦患者出现了自伤或者是自杀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看医生,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接受治疗。

2.4心理护理

家人应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关心,积极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全面了解患者的抑郁感受,不要以为患者的某些行为就是矫情、脆弱,对于患者来说,这种心态只会让她更加痛苦;若是已经发现患者的情绪不正常,就应该引导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对患者做些毫无意义的说教,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任意猜测患者的心态。另外,若是患者情绪异常状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家属可以多了解患者的兴趣,让患者参加一些容易做的有趣活动,以此来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在家人的陪伴下,也可以做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动,如深呼吸、听音乐、散步等。

2.5配合治疗

必要情况下需要服用药物,应当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以往疗效,建议使用相应药物。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应选择不会进入母乳汁的药物,合理使用抗抑郁症药,同时还要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疗效进行密切观察。 若是患有产后抑郁,患者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3.1不要讳疾忌医

如果发现自己在产后出现大幅的情绪波动,一定要勇于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可以尝试在家人的协助下自行缓解,若是出现了难以控制的情绪问题,则要尽早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3.2宣泄倾诉法

找到亲人朋友,敞开心扉,把心中的委屈或不满倾诉出来,或者是大哭一场都没有关系,要将压抑的心情发泄出来,以最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病情才能真正好转。

3.3自我鼓励法

要学会欣赏自己,可以试着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以此来增强信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已经经历过了生产的各种困难,所以自己是很厉害的,而不要过于苛责自己,也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灰心丧气。

3.4自我实现法

现如今,女性的自我价值并非通过养育孩子来实现的,所以,建议各位妈妈要记得自己还有其他需要实现的潜力,或许可以借着休产假的这段时间好好恢复,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工作上,等产假一过,就可以精神抖擞地重新开始生活和工作。

小结: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产后抑郁症的护理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远离疾病,享受美好生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