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夜晚咳嗽不止,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
2024-07-12 15:28:35
作者:刘莹
作者单位: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在宁静的夜晚,一阵阵咳嗽声打破了沉寂,这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在作祟。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更可能潜藏着严重的健康风险。然而,许多人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仍显不足,尤其是对其预防措施的了解更为匮乏。

认识慢性支气管炎:夜间咳嗽的幕后元凶

1.什么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持续影响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其主要特征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和咳痰,每年持续超过3个月,至少连续发作2年。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等。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夜间咳嗽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清晨咳嗽尤为明显;痰液通常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状,清晨排痰量增多,感染或受寒后痰液可能变黄或带血;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气喘、喘息,伴有呼吸时咽喉部喘鸣声及肺部哮鸣音;寒冷季节易发生反复感染,症状加剧,痰液增多且脓性,伴有全身乏力、畏寒和发热等症状。

3.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慢性支气管炎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若病情控制不佳,可逐渐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进一步导致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甚至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慢性支气管炎的成因:揭开夜间咳嗽的秘密

1.主要成因分析。(1)吸烟: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对呼吸系统具有多种损伤效应,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首要原因。吸烟时间越长、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2)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和细菌感染等,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体通过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3)气候因素:天气变冷或昼夜温差变化过大,冷空气刺激人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和病毒易乘虚而入,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4)理化因素:长期工作或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感染风险。(5)过敏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气道高反应性等机体因素,以及特定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均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

2.夜间咳嗽的特别解释。夜间咳嗽不止,往往与睡眠时体位变化、迷走神经兴奋、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有关。体位变化可能刺激支气管黏膜,增加分泌物排出;迷走神经兴奋则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变窄,从而引发或加重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守护夜晚的宁静

1.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通风换气,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在雾霾等污染天气外出,必要时佩戴防护口罩。同时,注意家居环境的清洁,减少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的暴露。

2.增强体质与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抵抗力。特别是耐寒锻炼,如秋季开始坚持用冷水洗脸,逐渐过渡到颈部及胳膊的皮肤,可提高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少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合理膳食与营养。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炎症。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4.及时接种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更应重视疫苗接种工作。

5.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急躁、忧郁、发怒等不良情绪。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寻求有效的应对方式,保持心理健康。

6.定期体检与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发现症状或异常指标,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语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影响呼吸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尤其是夜间咳嗽常常成为患者的夜晚困扰。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锻炼、合理膳食营养、及时接种疫苗以及良好的情绪调节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慢性支气管炎,为宁静的夜晚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