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腰椎间盘突出最全科普:“衣食睡行”+运动+治疗大全,全有了
2023-09-13 15:34:30
作者:贺小雨
作者单位: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科常见病症,发病后,病人可见腰痛与腿痛症状。较多中老年人均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运动量过大的青少年人群、从事体力劳动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也较高,发病后病人疼痛感较为明显,严重影响其生活。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治疗方式,部分病人也能通过保守治疗等方式缓解疼痛感。目前人类生活节奏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使得人们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章从多角度入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全面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保守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能为患者提供不同药物治疗。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肌肉松弛药物、脱水剂、糖皮质激素均为临床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病人炎症引发的疼痛症状,该类药物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镇痛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均应用广泛且效果较佳。肌肉松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病人的肌肉痉挛情况,如氯唑沙宗、氟吡汀等均用药广泛。脱水剂用药后能起到改善病人神经水肿等症状,甘露醇用药广泛。糖皮质激素能用于短期内缓解病人疼痛,在无禁忌症情况下能短期应用。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能接受手术治疗干预,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推板切除术、全推板切除术、椎间融合术均为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式,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手术耐受性,能为病人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3、中医治疗。针灸治疗下,能通过对病人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缓解病人的疼痛感。牵引治疗下,能增加椎间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减少对神经根产生的刺激。该治疗方式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与推拿按摩治疗方式,能缓解病人肌肉痉挛情况,但切忌暴力推拿,防止病人病情加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衣食睡行”+运动干预措施

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若背部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背部肌肉痉挛,导致腰椎疾病复发。故在秋冬季节,应随着天气变化,适当增加衣物,注意对腰部与下肢的保暖。同时,不适合穿高跟鞋,避免行走过程中重心发生变化,增加骨盆前倾情况,避免对腰部造成损伤。挑选鞋子时,病人应从保温性、舒适性等方面入手,确保鞋面张度与脚的张度相互吻合,能正好支撑住脚弓,提升病人舒适性的同时,避免腰部疼痛情况发生。

食:适当增加钙质、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如增加病人日常饮食中的鱼、牛奶、鸡蛋、藻类、大豆、芝麻、花生、杏仁等食物占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日常活动量有所降低,故其摄入量也应适当减少。尤其是急性卧床病人,除了减少活动外,消化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胃肠蠕动速度变慢。针对该类病人,应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情况发生,避免用力排便对其病情发生影响。过度肥胖也是导致病人发病,增加病人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故每日饮食干预中,应控制每日热量总摄入情况,注重科学搭配。

睡:在过软的床上睡觉,在人体重量的引导下,身体姿势可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形态,对腰部造成过大的压力,分散了臀部与肩部的受力情况,使得腰背部肌张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长此以往,病人的韧带与肌肉失衡,增加对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压力。同时该睡眠姿势也不符合病人正常生理曲线,长此以往会增加病人疼痛情况。故应选择软硬合适的床垫,提升病人舒适性。此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睡姿,维持正常腰椎生理曲度,减小对腰椎造成的损伤。

行:发病时,病人走路过程中会出现腰疼症状。故症状较轻的病人,可适当休息缓解症状,症状较重的病人,最好卧床静养。脊柱不正,会导致腰椎受力不均匀,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根源。故在行走过程中,病人应始终保持胸部挺起,腰部平直,不适宜在同一姿势保持太久,适当活动腰背部,缓解疼痛情况与肌肉疲劳情况。

运动: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腰背部肌肉训练,增加病人脊柱的稳定性。对于长期腰椎部压力过大的病人,应尤其注重腰背部肌肉的训练。如小飞燕动作训练,均是较为常见且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运动方式。该运动干预能预防病人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