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大多数患者诱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数据显示,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在60%至90%。
(2)遗传因素。部分胃溃疡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
(3)药物因素。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的人群,可能导致胃粘膜出现损伤,从而增加诱发胃溃疡的概率。
(4)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长期抽烟、长期大量饮酒、长期食用刺激肠胃的食物都是胃溃疡的常见诱因。
(5)其他因素。胃石症患者可能因为胃石长期对胃部形成刺激而诱发胃溃疡;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颅内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压力过大等患者人群诱发胃溃疡的可能性也较高。
胃溃疡患者将出现哪些症状?
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很多,并且不同患者症状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溃疡的严重程度。胃溃疡早期可出现一定的信号,多数患者可能在就餐之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或者有灼烧感,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其他症状,具体如下。
1.胃部灼烧感。患者在进餐之后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内出现上腹部灼烧痛,通常情况下,可持续几分钟,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数小时;在服用抗酸剂之后,疼痛会有所缓解;胃部灼烧痛具有反复的特征,在几天或者几周内反复发作。(2)消化道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着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许多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饱腹感、恶心、呕吐、反酸等表现。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呕吐或呕血情况,可能是红色、咖啡色或者黑色;大便颜色可能是暗红色或者黑色。
胃溃疡该如何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需及时就医,依据医生初步判断做正确的诊断,制定针对性、综合性治疗方案。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临床上以消除症状、防止胃溃疡复发、避免出现并发症为目标,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调理等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之前,需对患者胃溃疡诱发的原因进行明确,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常采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第一,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经过6到8周的治疗,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采用临床提倡的幽门螺杆菌根治联合方案,即一种质子泵抑制药(PPI)、两种抗生素、一种铋剂四联方案,疗程2周,根除率可达90%。通常情况下,在进行4周治疗之后,需进行复检,复查前需停用质子泵抑制药(PPI)2周后再进行,避免药物导致假阴性;抗生素可选择一下方案如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西莫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甲硝唑;第三,枸橼酸铋钾、果胶铋、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的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一定疗效,但是不可单独用药。
(2)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可以被治愈,少数患者需要经过手术治疗,以切除胃溃疡部分,防止出现复发或者癌变。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人群:患者经过8至12周的严格治疗之后,溃疡仍然不愈合;大量出血或者反复出血;高度疑似恶性肿瘤的胃溃疡;特殊部位的胃溃疡,药物难以触达,如幽门前或者幽门管溃疡。
总而言之,胃溃疡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生活、饮食、心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依据自身病情和身体情况采用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加强生活调理,戒烟戒酒、不食用刺激性食物、不喝浓茶及咖啡,以此加快胃溃疡治愈的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