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比较常用的一种疗法,在现今临床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针灸的起源很早,在《黄帝内经》时代,针灸被称砭石。
在古代,人们的身体出现疼痛或是不舒服时,会使用一些坚硬的物体通过摩擦、揉抓、挤压、捶打等方式刺激患处,可以减轻疼痛。此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经过打磨的石头当作工具,用它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或是用它来切割排脓,这些经过打磨的石块就是最早的针具,被称作砭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逐步又出现了一些金针、银针,到现在使用的钢针。
而灸法和针法有所不同,灸法要早于针刺法,古人会使用火烧灼、烘烤身体不适部位,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古人学会使用兽皮或是树枝包裹烧热的石块、沙土进行局部热敷治疗疾病,发展至今人们最常用的就是艾草,使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投入肌肤达到温通气血的作用,因此被称作艾灸。
针灸的作用
疏通经络:针灸可以使身体经络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因气机受阻出现的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
调和阴阳: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经络上特定的穴位,调节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转向平衡状态。
扶正祛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身体正气不足,阴气过盛或者阳气过盛导致。而针灸治疗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运用针灸疗法,刺激机体穴位可以辅助人体正气,驱逐外来的邪气,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很多,可达800多种,其中效果明显的病种有 400 多种。在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对于中风、面部神经麻痹、各种痛症疾病也都可以通过针灸治疗,不仅如此,针灸对于治疗月经不调、失眠、减肥、视力调节等方面也颇有成效。
针灸前后的注意事项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针灸是可以治疗许多疾病的,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后也是有些注意事项的,这样才可以保障针灸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患者要先吃点东西,在饥饿的状态下不宜进行针刺,患者要保持放松的心态,正确地看待针灸,以免针灸时出现心慌、心悸等不适症状。
在针灸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疼痛或酸麻感,此时不要过于紧张,听从医生嘱托,不可随意乱动身体,以免发生折针、弯针、滞针等情况。
针灸结束之后,患者可以适当休息一下,不要着急起身活动,在气血平复之后再进行活动,针灸当天也不适合进行激烈运动,要保持适当的休息。
针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在针灸后要尽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感染针口。
在针灸后我们的身体气血运行,患者不宜受风受凉,因此在进行针灸后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的发生。
哪些人不适合针灸
虚弱人群:虚弱人群是不适合进行针灸治疗的,这是因为针灸治疗依赖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气血过于虚弱进行针灸会减弱治疗效果,甚至在治疗时损耗阳气、气滞血瘀。建议身体虚弱的患者,先调整好自身健康状况,待身体平稳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易出血者:自发出血或是有凝血障碍的人群从中医角度可以理解为“气不摄血”,而针灸属于伤害性疗法,因此不建议此类人群进行。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疾病原因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极易发生感染,也不建议进行针灸疗法。
特定人群:特定人群主要包括幼儿、孕妇以及皮肤感染患者。儿童在进行针灸时常因为疼痛、恐惧导致身体乱动,在针灸时容易发生危险,并且太小的孩子头顶部囟门还未闭合,因此头顶部的腧穴不适合针刺。而对于孕妇或是习惯性流产者,妊娠期间应避免减少刺激,因此不推荐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