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耳聋的防治要点
2024-07-12 17:00:14
作者:丁宁
作者单位:湖南旺旺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聋是一种听力下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中耳聋的病人数量呈现着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大约超过了2700万人出现了听力下降的症状,因此及时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耳聋有哪几种?

1.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主要是由于声音传导径路上的结构或功能障碍,导致进入内耳的声能减弱所造成的听力下降,这一类耳聋的发病原因一般是由于耳廓畸形、外耳道堵塞、鼓膜及听骨链病变、咽鼓管及中耳气房病变等导致的。中耳炎是引发传导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当中耳发生病毒、细菌感染之后,会使得分泌物大量的堆积在中耳,导致鼓膜穿孔。此外,由于咽鼓管被堵塞,也会导致分泌物在中耳腔积聚,导致听力下降。耳硬化也是导致的传导性耳聋的常见病因,这是一种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部吸收并被海绵状的新骨代替,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积硬化的遗传性疾病,常因病变引起镫骨固定而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等症状。

2.感音神经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是由于内耳毛细胞、听神经以及听觉传导径路的各级神经元发生了病变,从而产生听力下降。又可分为先天性聋、老年性聋、传染病源性聋、耳毒性聋、创伤性聋、特发性聋等。处于孕期的女性,若是受到电离辐射、使用药物不当、病毒感染等,会导致婴儿先天性耳聋。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可导致遗传性聋。老年听觉器官的退变以内耳最明显,故常表现为感音神经耳聋,猩红热、风疹、麻疹等传染性疾病也可损害听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水杨酸止痛药、抗疟药及部分抗癌药物、利尿剂等可损伤内耳导致耳聋。爆炸、噪音或气压变化过快等创伤也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还有无法明确具体原因的突发听力下降的特发性突聋。

3.混合性耳聋。混合型耳聋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类型,传音及感音系统同时受累。如耳硬化晚期因累及到耳蜗,可即有传导性耳聋,也可有感音神经耳聋。如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有内耳病变或毒素渗入内耳,也可在传导性耳聋的基础上出现感音性聋。

如何治疗耳聋?

1.中耳炎的病人可以在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或口服消炎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这种系统治疗之后,对于听力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2.由于外伤、中耳炎、先天发育畸形造成的听骨链中断、鼓膜穿孔等,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有效的恢复听力功能。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耳内镜、耳显微镜的方式进行中耳的手术治疗。

3.针对感音神经性耳聋,若是能及时发现,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银杏叶片等进行治疗。但若是听力下降时间长达数月、数年之久的病人,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的方式提升听力功能,进一步的改善生活质量。

4.针对助听器无效以及存在先天性耳聋的人群,可以实施人工耳蜗置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这样能保证病人正常的工作以及上学。

如何预防耳聋?

1.戒烟戒酒。吸烟以及饮酒并不仅仅会危害人们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还会直接的损伤人们的听力,主要是长期的吸烟以及酗酒会引发慢性酒精中毒以及尼古丁中毒,危及病人的神经中枢以及听神经功能、内耳血管阻塞、内耳毛细胞受损,都导致耳聋的发生,因此需要戒烟戒酒。

2.慎用耳毒性药物。在生活中需要慎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呋塞米、止痛药等药物,尤其是家族中存在耳毒性药物中毒史的人群,需要禁用耳毒性药物。

3.避免噪音。噪音会导致已经产生衰退的听力变得更加疲劳,使得内耳的细微血管循环处于痉挛的状态,导致内耳的供血减少,让听力下降,因此在生活中不能长期佩戴耳机,或处于噪声的环境中,听音乐时也要将音量保持在60分贝以下。

4.早期筛查。如疑为遗传因素致聋者,可行家族耳聋基因筛查,指导婚育,避免遗传,新生儿行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尽早治疗。幼儿如出现常呼喊不应、看电视喜放大音量等情况,应引起重视,尽早去医院诊治,避免听力损失加重或不可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