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低头族”。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和平板,我们“心灵的窗户”正受到干眼症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干眼症越来越多发,同时发病年龄已从原来的中年以上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受疫情影响,用平板居家学习的学生、甚至一些学龄前儿童也出现了干眼症。
什么是干眼症
干眼症是指泪液质、量或动力学异常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什么是泪膜
泪膜是吸附在眼球表面一层透明的液体,起到保护、湿润、营养角膜结膜,还可以填补角膜上皮间的不规则界面,保证角膜的光滑以提高视觉质量。既往将泪液膜从内到外分为黏蛋白层、水液层、脂质层三大层。通俗地讲,黏蛋白层就像一个框架,它吸附、储存水液层,而最表面的脂层则是防止水液蒸发的,它们中间哪一层的缺失或异常都可导致干眼。最新的观点是这三层是水乳交融的,并没有明确的分层。简单来讲,干眼可分为蒸发过强型(脂质异常)、水液缺乏型、黏蛋白异常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以及混合型。
为什么我们会患干眼症
因为我们眼睛在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时,屏幕强光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损伤我们的角结膜上皮,进而破坏泪液黏蛋白层,导致水液在眼表吸附储存水平降低,再加上由于注意力集中,眼睛眨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导致闭眼时机械压迫睑板腺分泌油脂减少,泪液蒸发增强,导致眼睛干涩不适甚至流泪。
如何治疗
(一)病因治疗
引起干眼的病因十分复杂,如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或)工作方式、年龄相关的内分泌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环境污染、全身性疾病、眼局部病变、使用药物的影响等。每例患者的病因可能单一也可能多样,甚至是多因素混杂。
(二)药物治疗
1. 润滑眼表和促进修复,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不适感。包括:(1)人工泪液;(2)促进泪液分泌的滴眼液;(3)促眼表修复的滴眼液;(4)眼用血清制剂。
2. 抗炎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炎药物主要包括 3 类,即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这 3 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效能不同,因此在抗炎药物的选择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类药物的优势,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情况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1)糖皮质激素:用于伴眼部炎性反应的中、重度干眼。使用原则为低浓度、短疗程,炎性反应控制后缓慢停药。对于眼表炎性反应重或原发病为免疫相关性干眼者,可应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后逐步替换为低浓度糖皮质激素。使用频率及用药时间视眼表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而定,每天 1 ~ 4 次,维持 2 ~ 4 周,炎性反应减轻后应逐渐减少使用频率及用药时间,不作为长期维持用药。
(2)免疫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伴眼部炎性反应的中、重度干眼,尤其适用于免疫相关性干眼。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烧灼感,在使用前应了解并坚持用药。
(3)非甾体抗炎药:是非类固醇激素类抗炎药物,具有外周镇痛及消炎作用,抗炎作用低于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轻、中度干眼的抗炎治疗,也可用于中、重度干眼维持期的治疗。
3. 抗菌药治疗
(1)局部用抗菌药,治疗与蠕形螨或厌氧菌感染相关的睑缘炎及干眼。
(2)全身用抗菌素:其安全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由专科医生制定方案。
(三)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为干眼的基础治疗,尤其对于脂质异常型干眼及蠕形螨睑缘部病变者更为重要。1.物理治疗:睑缘清洁、热敷熏蒸、睑板腺按摩。2.强脉冲光治疗强脉冲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脂质异常型干眼的方法,其可通过减轻脸缘炎性反应、热效应、杀菌除螨以及光调节作用等,缓解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相关干眼的症状和体征。3. 热脉动治疗热脉动治疗可直接加热上、下眼睑的脸结膜面,同时在眼睑皮肤面对睑板腺进行脉冲式按摩。4.泪道栓塞或泪点封闭。5.湿房镜。6.治疗性角膜接触镜。7.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