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们对钙剂往往存在诸多误解,认为人老了才需要补钙,多晒太阳就可以补钙,钙片吃多容易导致结石等,说明我们还缺乏对补钙的正确认识。今天我们就针对日常生活补钙的常见误区就行剖析,为大家提供正确认知和建议。
误区一:钙片吃多容易结石
肾结石按成分分主要有草酸钙结石、 磷酸钙结石、尿酸盐结石、磷酸铵镁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其中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占肾结石的 70%左右,草酸钙结石在肾脏内形成需要钙和草酸盐的结合,对于正常人来说,口服适量钙剂后尿钙并不会明显升高,同时口服钙剂后钙在消化道与草酸盐结合,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钙,不会再被肠道吸收,而是会随粪便排除体外,草酸盐因大部分形成草酸钙而进入尿液量减少,从而不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生风险。中国居民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 800 mg,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 1 000~1 200 mg,人体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 000 mg。饮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钙 400 mg,故需要每天额外补充钙500~600 mg。所以每日补充适量钙剂是安全的,对于有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患者,应避免补充钙剂,其发生肾结石概率较大。
误区二:晒太阳能补钙
户外晒太阳并不能直接补钙,而是能促进人体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维生素D在经过肝肾代谢后形成活化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对摄入的钙、磷进行吸收,促使钙、磷沉积到骨骼上。同时,它还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钙重吸收,进一步帮助骨骼钙化,维持骨骼的强度和密度,所以晒太阳是通过维生素D的合成来促进钙元素吸收。钙剂和维生素D对于补钙和预防骨质疏松缺一不可,如何晒太阳也是需要注意的。我们要裸露出四肢等部位让阳光直射,保证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阳光,不要担心怕晒黑而将自己皮肤遮盖住。需要注意直射阳光不要过于强烈,避免造成皮肤损伤。四季阳光强度不同,我们可以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时间点进行照晒以达到最好效果,夏季可选择上午 9—10 时,春秋两季可选择上午 10—11 时,冬季可选择中午 11—12 时,由于紫外线不易透过玻璃,注意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误区三:人老了才需要补钙
骨骼如同钙元素的银行,只有年轻时“挣够”充足的钙,老了以后才能有足够的钙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通常人在20~39岁时骨量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这一时期往往就要开始补充钙剂了。当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丢失速度开始大于骨量生成速度,这时再补充钙剂并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并储存在骨骼中。女性在绝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钙丢失更快,所以对于女性绝经年龄越早骨质疏松症发生越早,而且程度越重。而男性因性激素水平是逐渐下降的,故骨丢失较缓慢,65岁后才开始下降,到70岁才达到骨质疏松症的低骨量水平。所以建议成年人30岁以后尽早补充钙剂,对于女性更应该提前补钙。
误区四:氨基葡萄糖胶囊也能补钙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主要成分都是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合成的内源性氨基单糖,是人体软骨细胞的重要营养原料。在临床上,氨基葡萄糖作为缓解骨关节炎症状的慢作用药物,用于治疗因关节变性和代谢功能衰退而导致的原发性或突发性的关节疾病, 所以氨基葡萄糖胶囊对于保护老人的关节炎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起到补钙的作用。目前有部分保健药品可能会加上少量钙剂,但其含钙量较低,补钙效果不充分,不能代替药物进行补钙。
误区五 一年打一次“补钙针”就不用吃钙片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大家口中说的“补钙针”是双膦酸盐药物,其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人体内存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两者的平衡状态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当破骨细胞的活动过度,超过成骨细胞的制造能力,我们就会面临骨质疏松的风险。相反,如果成骨细胞过于活跃而破骨细胞过少则可能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碎,容易发生骨折。随着年龄增长和激素水平的下降,破骨细胞逐渐活跃,人体骨量逐渐减少,这时就需要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预防骨质疏松。双膦酸盐药物就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其中唑来膦酸注射液一般一年注射一次,被人们称为“补钙针”。其实此类药物并没有补充钙剂或者促进钙吸收作用,临床只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正如盖房需要工人,也需要建筑原料,双膦酸盐药物这个“工人”要治疗骨质疏松症维持骨骼健康也需要原料,它们就是钙剂和维生素D,没有这些原料,只靠双膦酸盐药物是无法维持骨量的。所以,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三者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如何正确补充钙剂是一门学问,前提是我们要正确认识了解补钙的相关知识,不要存在补钙误区。合理健康饮食,适当户外运动,适量补充钙剂,关注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