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绞痛与硝酸酯类药物的放松之旅
2024-07-23 09:54:38
作者:孙灵芝
作者单位:古交西山医院
心绞痛常被视为心脏猝死的典型征兆,然而,许多人对其了解不够。那么,心绞痛与一般心痛、胸闷有何不同呢?治疗心绞痛的方法是什么?

一、什么是心绞痛

缺血所致的心肌急性缺氧是心绞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而心绞痛则是冠心病的经典症状之一。心绞痛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变异型。稳定型心绞痛是最为普遍的类型,病情相对稳定,发作规律性强,疼痛区域主要局限在胸骨中段或上段后方,有时可能波及心前区,疼痛范围约为手掌大小,横跨前胸但边界不清。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扩散至无名指、小指,或者延伸至颈部、咽喉或下颌部。每次疼痛发作通常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每天可能出现一次或多次疼痛发作情况。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已被用于治疗心绞痛长达一百多年。

二、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是用于抗心肌缺血的药物之一,根据《硝酸酯类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化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建议,只要存在清晰的缺血证据,就应考虑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抗缺血治疗。硝酸酯类药物通过释放外源性一氧化氮(NO)来刺激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环磷酸鸟苷(cGMP)的浓度,降低细胞内钙离子(Ca2+)的含量,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硝酸酯类药物的血管扩张效果与剂量有关,随着剂量的增加,会依次扩张静脉血管、大中动脉和阻力小动脉。

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同时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灌注,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此外,硝酸酯类药物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栓形成、抑制细胞增殖、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以及降低主动脉收缩压等多种作用机制,可能在减轻缺血症状和促进心脏功能改善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三、临床常见硝酸酯类药物

1、硝酸甘油:常见的给药形式包括口服含片、注射、口腔喷剂和贴在皮肤上的贴片等。硝酸甘油片的半衰期仅为几分钟,舌下含服后2~3分钟开始发挥作用,5分钟内达到最大效果,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大剂量或连续使用硝酸甘油可能会引起耐药性,所以最好采取小剂量、间断给药的方式。在停止使用这种药物时,应该缓慢减少剂量,以免突然停药导致心绞痛反跳等不良后果发生。如果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压,首先要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2、硝酸异山梨酯:硝酸异出梨酯的常见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平片、缓释片、舌下含片以及静脉制剂等。平片舌下含服后3~5分钟即可开始产生效果,15分钟内达到峰值效应,并持续作用1~2小时。硝酸异山梨酯的主要药理作用主要来自其活性代谢产物5-单硝酸异山梨酯,其半衰期约为4~5小时。

3、5-单硝酸异山梨酯:在临床上,口服平片和缓释剂型是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这两种药物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以直接发挥药理学作用。口服平片通常在30~60分钟内开始起效,作用持续时间为3~6小时;而缓释片则在60~90分钟内开始发挥作用,持续时间可长达约12小时,其半衰期约为4~5小时。每日一次口服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够提供持续10~12小时的硝酸酯低浓度期,从而不仅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还可以预防反跳性心绞痛。因此,这种治疗方法非常适合长期治疗患者。

四、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策略

连续应用24h硝酸酯类药物会出现耐药性,若出现耐药性,不但会削减疗效,还可能导致内皮功能损伤,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为此,针对长时间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确保每天8~12h无硝酸酯或低硝酸酯浓度,有助于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五、用药注意事项

1、首次使用硝酸甘油时,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2、长效硝酸酯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减轻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然而,在处理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并不推荐使用这类药物。使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时,要确保有充足的无药间歇期,以降低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3、对于无心绞痛的病人,应当避免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口服或喷雾形式的硝酸甘油只能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时的症状,在运动前数分钟也可以使用,以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风险。可以每隔5分钟重复使用药物,最多不超过3次,如果疼痛仍未缓解,可以考虑静脉给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