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视力障碍类疾病发生率大约在0.9%左右,大约有3%的人群都会由于各种不同的眼部症状而到医院就诊,因此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早期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是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检查技术,但很多人对于这一内容并不十分了解,接下来就让本文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有关于眼科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知识。
眼科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1.早期诊断以及发现病情。通过眼科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能让医生在早期便观测到病人所存在的各种眼部疾病,例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从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视力损失。
2.评估病情。利用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图像,能够让医生对于病人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范围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临床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眼睛的各类疾病时,通过影像学技术的检查,能针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动态化的监测,从而让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的策略,保证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4.随访观察。对于临床中一些慢性的眼病,例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通过定期接受影像学随访的方式能够让医生观测到病人病情的变化,从而及时的调整临床治疗的方案,避免病人病情的逐渐恶化。
5.医患沟通。通过影像学检查报告能利用其视频以及图片,让医生更加清晰的为病人解释病情的实际情况以及治疗方案,从而简化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度。
常用的眼科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什么?
1.眼底照相。主要用来观察病人视盘、视网膜、黄斑等一些眼底结构的形态改变,针对高血压、眼底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各种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2.超声波检查。能有效地观测到病人眼球内部的具体结构。例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眼内肿瘤等。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通过为病人注射荧光素钠,更有助于观测到眼底血管的实际灌注情况,能用来诊断病人的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能将视网膜横截面的图像分辨率提高,从而评估病人视网膜的厚度,检测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受到的损伤程度以及黄斑水肿的实际情况。
5.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类似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病人脉络的血管系统,用于在临床中针对葡萄膜炎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诊断。
6.角膜地形图。可以用来测量人体角膜的曲率,用来诊断圆锥角膜以及角膜散光等各类情况。
7.视野检查。可以针对病人的中央视力以及周边视力进行检测,了解视神经受到损伤、青光眼等一些导致视野缺损疾病的情况。
接受眼科影像学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1.了解检查过程。在检查之前,医生会与病人沟通详细的检查过程,此时需要病人能够深入地了解并保持放松的心态,积极的配合完成检查。
2.避免眼部化妆。在接受眼科检查之前,女性朋友要避免画眼妆,例如睫毛膏、眼影等化妆品,这样很容易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告知健康状况。检查之前要详细地告知医生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是否佩戴隐形眼镜、是否存在过敏史、眼部手术史等,从而让医生制定更加科学的检查预防措施。
4.保持安静和稳定。在实质影像学检查过程当中,需要病人能够将眼球以及头部保持稳定,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检查图像,因此在检查期间若是没有任何的不适,则不要随意乱动,若是存在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5.注意检查后的护理。在接受了某些影像学检查之后,往往会导致病人的眼睛出现短暂性的视力模糊,因此需要检查过后避免用眼过度,注意休息,可以在医嘱下使用眼药水进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