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表现为体温升高,持续性干咳,少痰甚至无痰,乏力,肌肉酸痛,多伴有明显的咽痛,有些患者伴有明显的耳痛。婴幼儿多伴有喘息,年长儿童可伴有胸痛。最常见的肺外并发症是皮疹等皮肤黏膜损害。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通常通过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质是肺泡腔内出现炎性渗出物,因此胸片和(或)CT上多表现为多灶性肺部浸润。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诊断通常选用咽拭子肺炎支原体抗原或血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同时,血常规结果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数很少升高。同时补体结合试验、核酸检测技术如PCR也经常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后者具有特异性强、快速、灵敏的特点,适用于早期诊断。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而肺炎支原体结构上并不存在细胞壁,因此这两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并不敏感。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成年人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高,因此对于大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首选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治疗,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疗。阿奇霉素、红霉素多作为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用药。但随着疾病病原体的基因突变,有些儿童对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出现了耐药性,这种情况下需警惕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同时也要警惕合并细菌、病毒感染,此时可在告知家长的情况下,尊重家属意见选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疗。对于怀有小宝宝的“准妈妈”来说,如果在孕期内确诊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较难透过血脑屏障。
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必不可少。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翻身拍背可以促进肺内炎症吸收以及痰液排出。雾化保持呼吸道湿润也有助于肺炎症状的额环节。同时也要戒烟、避免酗酒、补充营养提升体质,保持口腔卫生,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对于有误吸风险的患者,需做好吞咽康复训练。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也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充分补充水分:发热等症状会增加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同时也要根据发热情况酌情加量。保证营养摄入:特别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乳制品、精瘦肉、鸡蛋和豆制品,这有助于补充因发热和咳嗽而消耗的能量。清淡饮食:在急性期应选择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如瘦肉粥、软烂面条等,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呼吸道粘膜,因此推荐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避免生冷和高糖高盐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额外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合理补充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D和锌,这些营养素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医食疗:在中医指导下,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食疗方法,如食用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白色食物(如莲藕、山药、百合)和水果(如梨、橙子)。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刺激物:避免吸烟和二手烟,以及其他可能刺激呼吸道的物质。
预防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疫苗预防支原体肺炎,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做好手部卫生,避免去往人群聚集或通风性差的场所,注意开窗通风并确保维持至少30分钟有效的开窗时间,在肺炎支原体流行时,戴好口罩做好呼吸道的保护是有效预防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