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上肢牵拉后不能活动是为什么?
2024-07-23 16:04:50
作者:王文科
作者单位: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青川县第一人民医院
小儿在经历上肢牵拉之后出现无法正常活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多种原因所导致的,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小儿的年龄、牵拉时的具体情况以及牵拉后出现的具体症状来综合判断。

一、什么是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1.定义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因为桡骨头从关节囊呈现一种半脱位状态,又叫牵拉肘,一般出现在五岁以下的小孩,它的病因是由于家长对小孩患肢进行过度牵拉之后所导致。

2.原因

(1)基本病因:儿童时期桡骨小头及环状韧带发育不全,环状韧带松弛薄弱,桡骨小头柔韧,当外力过度牵引时桡骨小头滑出环状韧带,进而形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2)诱发因素:过度牵拉患儿手腕和前臂,协助患儿穿衣服时过度旋前牵拉等,皆可诱发桡骨小头半脱位。

3.诊断

(1)体格检查

①触诊:触诊时肘关节可能存在压痛,且伴有活动受限,但无明显肿胀、畸形等表现。

②活动度检查:患侧肘关节呈半屈曲状态,前臂呈旋前位,不能抬举与取物,肘关节下能自由活动。

(2)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虽然X线片在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时可能无阳性发现,因为儿童的桡骨小头未发育完全,软骨在X光片上不显影。但X线检查可用于观察肘关节结构,排除其他骨折或脱位情况,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②磁共振成像(MRI):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环状韧带、肌肉、血管等软组织结构,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排除其他肘部疾病。但MRI检查在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诊断中并非必需。

二、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是由于桡骨小头发育不良,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桡骨小头从关节窝内脱出,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如果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症状明显,诊断明确,可以由专科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需要减少活动,避免牵拉造成二次脱位的情况。

2.药物治疗

如果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后出现疼痛的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颗粒、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主要包括热敷、冷敷等物理疗法,旨在缓解疼痛、减少肿胀,并提高关节灵活性。但这类措施应在医疗专业人员监督下实施,以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不良后果。

4.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包括一系列渐进性的活动范围练习和肌力训练,旨在恢复受伤区域的功能。此类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防止不当运动导致二次伤害。

三、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复位后的护理

(1)减少活动:

①复位成功后,应尽量减少患肢的活动,以免加重损伤或引起再次脱位。

②如果患儿的手臂仍然感到疼痛,可以适当减少活动,并在24小时内进行冰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消退水肿。

(2)避免牵拉:

①家长在牵提患儿时,应避免牵拉前臂、手、腕等肘关节之前的部位,尽量牵肘部以上的部位。

②穿脱衣物时,要选择宽松的衣物,避免在穿脱过程中造成对患肢的牵拉。

③如果患儿尚未能行走,只能进行翻身动作时,家长应辅助患儿翻身,避免患肢受压、牵拉。

(3)观察病情:

①复位后,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②特别是要注意患肢的活动情况、疼痛程度以及是否有肿胀、畸形等症状出现。

2.康复期间的护理

(1)饮食护理:

①提倡三餐规律,多吃富含胶原蛋白质、高钙、锌元素的食物,如牡蛎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损伤部位的修复。

②忌吃海腥、发物、温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诱发病变部位的充血肿胀,不利于组织的修复。

(2)生活习惯:

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特别注意避免牵拉患儿上肢,以防脱位再次发生,形成习惯性脱位。

②穿衣服时,应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总之,如果您的宝宝出现上肢牵拉后不能活动,就要警惕是不是出现了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情况,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近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对宝宝生造成不利影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