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发作时,如何紧急护理?
2024-07-19 09:54:06
作者:何慧春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您可能偶尔会听闻有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喘息不止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哮喘发作。哮喘,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神秘的疾病,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那么,当哮喘突然发作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患者最有效的紧急护理,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哮喘发作时的紧急护理方法。

一、哮喘的基本概述

哮喘,全称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是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哮喘患者,那么个体患哮喘的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小觑,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吸烟、呼吸道感染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哮喘的“导火索”。

哮喘患者的气道存在着高反应性,这意味着气道对各种刺激异常敏感。当受到刺激时,气道会发生痉挛、狭窄,导致气流受限,进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哮喘的发作往往具有突然性和反复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哮喘发作的症状

哮喘发作时,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症状。首先是呼吸困难,患者会感到呼吸急促、费力,仿佛空气被突然抽走,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咳嗽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干咳,也可能伴有痰液。喘息则是哮喘发作的典型表现,能听到从肺部传出的哮鸣音,类似于吹口哨或拉风箱的声音。胸闷则让患者感觉胸口仿佛被重物压住,憋闷得难受。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发生。而且,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不适,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比如说,小明在一次体育课上剧烈运动后,突然感觉呼吸变得异常困难,开始大口大口地喘气,同时不停地咳嗽,这就是典型的哮喘发作症状。

三、保持冷静,迅速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

当发现身边有人哮喘发作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冷静。冷静的心态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还能传递给患者一种安心的信号,减轻他们的恐慌。

接下来,要迅速协助患者调整体位。让患者坐起来或者半躺,身体微微向前倾。这样的体位有助于减轻胸部的压力,使呼吸相对顺畅。切忌让患者平躺,因为平躺可能会进一步阻碍气流进入肺部,加重呼吸困难的状况。

四、迅速为患者寻找并使用急救药物

哮喘患者通常会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此时,应尽快帮助患者找到药物,并确保正确使用。使用气雾剂时,先将其充分摇匀,然后让患者张口,将喷口对准患者的口腔,按下喷头的同时,嘱咐患者深吸气,使药物能够尽可能深入地到达肺部。一般情况下,每次按压 1 - 2 喷,间隔 20 - 30 秒可再次吸入。

五、保持空气流通

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良好的通风环境对于哮喘发作的患者至关重要。如果在室内,应立即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能够自由地在室内流动。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减轻症状。

六、安抚患者情绪

哮喘发作时,患者往往会陷入极度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而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要不断地安慰患者,用温和、坚定的语言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让他们保持平静,相信情况会逐渐好转。

七、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患者在使用急救药物后症状仍未得到明显缓解,或者病情较为严重,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在电话中,要清晰、准确地向医务人员描述患者的症状、发作时间、已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便急救人员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尽快赶到现场。

总之,哮喘发作时的紧急护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正确的决策和行动,都可能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赢得关键的一分一秒。作为患者身边的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并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哮喘患者自身也要加强日常的预防和管理,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避免接触过敏原,尽可能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哮喘以及哮喘发作时的紧急护理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哮喘不再成为人们健康的威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