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如何进行心衰补气治疗呢?
2023-08-24 10:44:46
作者: 田志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济民医院
中医治疗心衰的理念与西医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医强调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心衰是由于肾阳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脏功能受损的病症。根据中医的观点,心衰可以通过补肾为主,并且同时调节津液、血液和气机,以恢复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心衰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注重寻找根本原因,综合运用药物、针灸、饮食调理和心理调理等多种方法,来达到整体平衡和修复身体功能的目的。通过中医的补气治疗方法,相信心衰患者将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和康复效果。

一.中医治疗心衰的原则

中医治疗心衰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独特理念和方法。在治疗心衰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调节和平衡,以及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中医将补肾为主作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心脏是由肾主宰,而心衰实质上是心肾功能不足引起的。因此,通过补肾来增强心脏的功能,可以改善心衰症状和养护心脏健康。

2.中医强调津血两补。津液是心脏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在心衰患者中往往出现津液亏虚的情况。中医可以通过使用滋阴补肾的药物或者食物来增加津液的供给,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3.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调节气机。中医认为,心衰是由气机不畅所致,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因此,通过调节气机的平衡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是中医的治疗目标之一。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节气机,促进气血的畅通。

二.心衰补气辨证治疗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治疗心衰主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补阳益气法、温补心肾法、温阳利水法、益气滋阴法、温阳滋阴法、益肾固脱法和舒肝理气法。这些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

1.补阳益气:适用于心阳气虚型心衰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全身乏力、头晕、心悸、胸闷等。可服用具有补阳益气作用的中药保元汤加减来改善病情。

2.温补心肾:适用于心肾阳虚型心衰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腰膝酸软、口唇青紫等。可选择温补心肾法,服用具有温补心肾作用的中药汤剂如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温阳利水:适用于阳虚水泛型心衰患者,症状主要包括心悸、气喘、下肢浮肿以及胸闷不适等。患者可使用温阳利水法来改善病情,服用中药汤剂如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促进阳气运行,利水排湿。

4.益气滋阴:适用于心气阴两虚型心衰患者,常伴有心烦失眠、心悸、气短等症状。建议服用具有益气滋阴作用的中药汤剂,如炙甘草汤加减,以调节心气阴的平衡。

5.温阳滋阴:适用于阴阳两虚型心衰患者,常表现为下肢水肿、四肢畏寒等症状。可采用温阳滋阴法,患者可以服用具有温阳滋阴作用的中药汤剂如济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平衡阴阳之间的不足。

6.益肾固脱:适用于心衰患者伴有肾气虚弱和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可采用益肾固脱法进行治疗,选择具有益肾固涩作用的中药如刺五加、枸杞子,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减轻病情。

7.舒肝理气:适用于心衰患者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怒、胸闷等症状。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稳定与肝气舒畅有密切关系。可以采用舒肝理气法进行治疗,选择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中药如柴胡、丹参,在舒缓肝气的同时也能减轻心衰症状。

三.中医辅助心衰补气法

1.针灸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并影响心脏功能。对于心衰患者,针灸可以起到调节心脏功能、减轻症状的作用。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心俞穴 太渊穴 涌泉穴等。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肌肉,促进气血流通,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减轻症状。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摩、推拿、拨叩等,可以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3.艾灸疗法: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调节气血运行。对于心衰患者,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温补心肾,提升心脏功能。常见的艾灸穴位有心俞、肾俞、关元等。

4.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注重调整膳食结构,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有益于心脏功能的食材与制作方法。例如,苓桂术甘粥是一种中药食疗方剂,它的原料包括茯苓15克、白术6克、桂枝6克、冬瓜皮2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干姜6克和粳米50克。这些材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和煮制可以制成一碗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粥。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综合化的方法,具体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以结合运用,以个体化的方式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