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2022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四种口服强效、低耐药率核苷酸类似物: (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ETV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长期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组织学病变,显著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和HCC的发生率,降低肝脏相关和全因病死率,在初治CHB患者中,ETV 5年累积耐药发生率为1.2%[122]。ETV安全性较好,仅0.2%应用ETV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TDF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长期治疗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降低HCC发生率。TDF耐药率极低,在临床研究中8年累积耐药发生率为0。TDF安全性较好,在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低。但使用TDF的患者,尤其对高龄或绝经期患者,有新发或加重肾功能损伤及骨质疏松的风险。
(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TAF可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长期应用TAF治疗的疗效与TDF相比:病毒学应答率相似,生物化学应答率更优。TAF安全性较好,在骨代谢和肾脏安全性方面优于TDF,但可能有影响脂质代谢的风险。
(4)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TMF肝细胞靶向性较高,TMF的病毒学应答率与TDF相似,ALT复常率略优于TDF,TMF安全性较好,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幅度明显小于TDF。
2.干扰素:我国目前批准Peg-IFN-α和干扰素α用于治疗乙肝: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干扰素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状况。然而,干扰素的使用受到副作用和注射频率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药物治疗的选择主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载量来确定。有些患者可以采用单药治疗,而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治疗以增加疗效。治疗期间,医生会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和肝脏病变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
二、乙肝抗病毒治疗外
还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等治疗。
(1)HBV感染后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是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和双环醇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等作用,有望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对肝组织炎症明显或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但不宜多种联合。
(2)多个抗纤维化中药方剂如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片,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显示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对明显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可以酌情选用。
三、肝移植
1.肝硬化:乙肝病毒感染导致长期持续性肝炎,进而演变为肝硬化。当肝硬化严重并合并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时,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2.慢性肝衰竭、慢加急肝衰竭: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在特定个体中可能会急剧恶化,并导致肝功能极度衰竭。此类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尽快进行肝移植。
3.乙肝合并肝癌: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患者被诊断为乙肝合并肝癌,并且符合肝移植的肝癌转移和大小等相关标准时,肝移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四、如何预防乙肝
1.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应接种乙肝疫苗,并在6个月内完成规定的接种程序。未接种过的人也应尽快接种乙肝疫苗以保护自身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止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包括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体液、处理生食物、使用厕所后等情况下要彻底和正确地洗手。避免与已感染乙肝的患者共用刮脸刀、牙刷等个人用品。
3.避免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避免接触他人血液和体液是预防乙肝传播的关键。避免与他人分享注射器、针头、刺青用具等容易传播乙肝病毒的工具。如果必须进行这些操作,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的设备。
4.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个人卫生用品,以防止乙肝病毒通过携带者的血液污染传播。
5.注意职业暴露:特定职业(如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可能面临乙肝感染更高的风险,应严格遵循相关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总之,正确认识乙肝,加强预防意识,及时做好乙肝的相关检查与疫苗接种,对于降低乙肝的感染风险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按时服药,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AFP、肝脏彩超等检查,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