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房颤动,小心由此引发的脑梗,我们该如何防治?
2024-07-19 12:07:26
作者:吴锦线
作者单位:靖西市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听说过“房颤”这个词,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更不了解它潜藏的巨大风险。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这种“心跳的舞蹈”不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可怕的是,它还是脑梗死(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据统计,每三位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位与房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了解房颤,预防其引发的脑梗,成为了我们每个人不可忽视的健康课题。

一、房颤概览

房颤,心脏节律的严重失调,打破了心脏原有的稳定跳动模式,代之以快速无章的颤动。患者常感心悸、胸闷、疲惫,甚至头晕目眩,但亦有人症状隐匿。其成因多元,年龄、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甲亢等疾病均为重要推手。不良生活习惯如烟酒无度、缺乏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亦助长其势。房颤之害,不仅扰乱心脏运作,更在于促生血栓,一旦脱落入脑,即成脑梗之祸,威胁生命健康,不容忽视。

二、房颤与脑梗的关系

脑梗的定义与类型:脑梗死,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根据病因不同,脑梗死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由房颤引起的栓塞性卒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房颤与脑梗的联系:房颤患者的心房内极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般大小,有的则可能更大。当它们脱落并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时,就会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这种由房颤引起的脑梗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严重后果:房颤导致的脑梗死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残疾,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脑梗后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难,许多患者即使保住了生命,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三、如何预防房颤引发的脑梗

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首要措施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和心肺功能。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房颤的重要诱因,也是脑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患者应该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房颤和脑梗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定期体检是发现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房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预防和治疗房颤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用药:对于已经确诊为房颤的患者来说,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脑梗的关键措施之一。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然而,不同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各不相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医嘱服药。

四、房颤的治疗与管理

治疗房颤,首要目标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同时控制心室率,并严防血栓形成以预防脑梗。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需综合考虑病情、年龄及基础疾病。

治疗方法多样,药物治疗以抗心律失常药为主,旨在恢复心律或控制心室率。非药物治疗则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先进手术,各有其适用情境与疗效。选择何种方式,需医生精准判断。

日常管理同样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脉搏与心率,遵循医嘱调整药物,并维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刺激性饮品与药物,以维护心脏健康,减少房颤发作风险。

五、结语与呼吁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房颤与脑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房颤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降低房颤和脑梗的发病风险吧!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房颤及脑梗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知识并从中受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