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氧气满满:居家氧疗护理小技巧
2024-07-17 14:42:23
作者:杜芝兰
作者单位:巴中市中心医院 老年病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氧气。它如同生命的隐形守护者,默默滋养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支撑着我们的每一次心跳与呼吸。然而,当健康遭遇挑战,如呼吸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等,充足的氧气便显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居家氧疗已成为许多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的有效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氧气满满”的居家氧疗护理小技巧,学习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充满生机的“氧吧”!

揭秘什么是居家氧疗

居家氧疗,顾名思义,是指患者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特定的设备(如制氧机、氧气罐等)吸入氧气,以纠正低氧血症,减轻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并可能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夜间低氧血症,以及减少因住院而产生的医疗费用。

居家氧疗的适用人群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特别是伴有低氧血症者。

2.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导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4.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患者,如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低于60mmHg。

家庭氧疗所需的设备与装置

1.供氧设备:

医用氧气瓶:用于存储压缩的医用氧气,通常配备有压力阀和流量表,以便控制氧气的输出量和监测剩余气量。

制氧机:通过特定的技术(如分子筛技术)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供患者使用。制氧机分为医用级和便携式两种,前者适合家庭长期使用,后者便于外出携带。

2.氧气输送装置:

鼻导管与鼻塞:最常用的氧气输送方式,通过鼻腔将氧气送入患者体内。鼻导管轻便、舒适,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

面罩:适用于需要较高氧气流量或无法耐受鼻导管的患者。面罩分为简易面罩和非重复呼吸面罩等多种类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居家氧疗的温馨护理秘籍:打造舒适‘氧’生环境

1.选择合适的氧疗设备

设备选择:根据医生建议和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氧疗设备,如家庭制氧机、氧气瓶等。家庭制氧机因其便捷性和经济性,是多数患者的首选。

设备检查:定期检查氧疗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包括检查氧气流量、浓度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正确使用氧疗设备

调节氧流量: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调节氧流量。一般而言,家庭氧疗多采用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湿化氧气:使用气泡式湿化瓶对氧气进行湿化,湿化瓶内应加适量蒸馏水或纯净水,以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度,避免刺激呼吸道。

正确佩戴: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面罩等),并正确佩戴。确保鼻导管或面罩与面部贴合紧密,无漏气现象。

3.注意用氧安全

防火防热:氧疗设备周围严禁烟火,避免发生火灾。同时,注意避免设备过热,以免损坏设备或引发危险。

防震防油:妥善放置氧疗设备,避免震动和油污污染。特别是氧气瓶等压力容器,应放置在平稳的地方,防止倾倒。

定期消毒:定期对氧疗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包括鼻导管、面罩、湿化瓶等部件。使用消毒液浸泡后冲洗干净并晾干备用。

4.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发绀等是否有所改善。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氧疗效果。

及时调整:如发现患者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氧疗方案或就医咨询。

5.保持生活环境舒适

通风换气: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换气。避免在居室内吸烟或存放刺激性气体物质。

适宜温湿度:保持居室内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呼吸道黏膜。

6.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氧疗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需要家庭氧疗的患者打造一个温馨、健康、充满生机的居家环境。愿每一个患者都能在氧气的滋养下,重拾健康与活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