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作为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的疾病筛查与诊断,然而许多人在接受完胃镜检查后却被告知还需进一步进行病理活检,这一过程往往会引发疑惑和不安。那么,为什么在做了胃镜之后,医生还会建议进行病理活检呢?
什么是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在临床上又被称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这是一种通过人们的口腔将特制的光纤内窥镜插入患者的消化道当中,进而对人们的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前段的病变状况进行直接观察的医学检查技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使用胃镜检查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观察,更能够在内镜的配合下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正是由于胃镜检查的使用可以让医生直接观察到患者体内难以观察的病变状况,因此胃镜通常被称为医生的“第三只眼”,在食道、胃部以及十二指肠前段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已经逐渐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检查与治疗手段之一,有效的减轻或消除了无数病人的痛苦。
胃镜检查都有什么作用?
1.症状评估
在临床上,胃镜检查经常用于评估患者上消化系统症状的原因,比如持续性的胃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呕血、黑便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或贫血等都可以通过胃镜对患者上消化道内部状况的直接观察进行评估,医生还可以借助胃镜检查提供的寻找可能导致上述症状的病理改变,如炎症、溃疡、食道静脉曲张或异物阻塞,进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2.疾病诊断
目前,胃镜是临床诊断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炎、食道静脉曲张、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和胃癌等疾病的关键工具,只要医护人员在检查中发现的任何可疑区域,医生都可通过及时的分析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是否存在恶性变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大胃镜和染色内镜技术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更精细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早期胃癌和其他上消化道肿瘤类疾病。
3.病情监测
对于已知的胃部疾病,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或其他慢性胃炎,胃镜检查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反应,定期的胃镜检查不仅有助于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疾病状态的变化,还能为医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4.治疗干预
胃镜不仅是一种诊断工具,更是一种对上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医护人员在内镜下往往可以直接进行多种治疗操作,比如:对于胃溃疡或食道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医护人员可在胃镜下应用夹子、电凝、激光或注射硬化剂来控制出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医护人员可以去除患者胃部或十二指肠内的息肉或早期胃癌;对于食道狭窄,医护人员可以在胃镜的引导下使用扩张球囊或支架来扩张患者的食道;此外,当患者误吞异物的时候,胃镜还可用于安全地移除误吞的异物,避免异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胃镜检查之后,为什么还要做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指在胃镜检查过程中,使用特制的器械从可疑的病变部位取出一小块组织样本,然后将这些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显微镜下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当中,某些特定的病变是无法通过视觉检查进行分辨的,但病理活检却可以通过对样本的微观结构来确定病变的性质,比如帮助医护人员确诊胃炎的不同类型以及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疾病,对患者胃黏膜炎症的程度进行评估,甚至还可以用来确认一些看起来可疑的病变的的具体信息。比如,隐匿性胃癌仅凭单纯的胃镜检查是无法有效地确认,只有借助胃镜采集患者胃内的样本,并通过病理活检进行深入细胞层次的检查,医护人员才能及时发现这种潜在的威胁。除此之外,病理活检的结果还能用于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也能对一些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甚至对于一些已知的疾病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也能起到检测疾病进展与评估治疗效果的作用!例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胃镜检查后的病理活检可以直接确认感染的存在并指导进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而恶性肿瘤患者更是可以通过活检来确定肿瘤的性质,进而为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而在疾病的治疗之外,病理活检材料还能用于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这对于增进我们对胃部疾病的认知以及战胜胃部疾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在人们前往医院检查胃部疾病的过程当中,胃镜检查与病理活检这两种检查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病变的宏观视角,后者则深入微观世界,二者共同构成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坚实基础。人们只有积极配合医生提出的检查建议,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威胁并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