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S指综合运用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措施,从而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一、术前准备,强调沟通配合
术前宣教培训,关注术前营养,调整身体状态,讲解ERAS理论,告知手术实施方案,有效减轻患者焦虑与恐惧。
ERAS主张择期手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术前2小时给予碳化水化合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使病人更好地耐受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二、术中优化:术式选择微创,减少术中出血,重视麻醉和体温管理,多模式镇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快速康复。
微创手术技术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常采取前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肌肉的损伤。
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术中术后适时使用氨甲环酸,使术中出血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同时控制性降压通过精准调控血压,减少了术中血液流失。
优化麻醉方式,对于一些身体机能较弱、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可以更好地维持术中血压的稳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全身麻醉药物对身体的影响,从而降低术后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维持患者术中正常体温,术中采取多种措施,调节室温,使用加温毯、液体恒温器,注意头部与肢体的保暖,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凝血功能障碍与术后感染的发生。
采取多模式镇痛,舒芬太尼PCIA泵入,罗哌卡因区域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镇痛等,降低单一药品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药物耐受性。
三、术后加强管道管理,早期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加强营养支持,限制静脉补液,指导功能锻炼,助力快速康复。
EARS认为患者早期下床,不常规放置引流管或导尿管。术后鼓励早期下床,可以促进呼吸、胃肠、肌肉骨骼等功能恢复,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早期进食,减少口渴、饥饿等不适,加强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补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早期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肢进行向心性按摩,患者肌力基本恢复后,即可行踝泵及下肢主动屈伸等训练。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开展床上坐起、床旁站立、助步器辅助行走等锻炼,出院前做好系统康复指导。
综上所述,ERAS理念指导下的系统性干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通过健康教育、饮食管理,术中优化与疼痛管理、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早期下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在围手术期无痛苦、无风险,保障患者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